晚期宫颈环扎术预防宫颈机能不全孕妇早产的疗效: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

【字体: 时间:2025年03月19日 来源: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2.8

编辑推荐:

  为比较不同时期宫颈环扎术预防宫颈机能不全单胎妊娠早产的效果,研究发现 16+0至 19+6周环扎与 11+0至 15+6周环扎疗效和风险相当,为优化环扎时机提供依据。

  在妇产科领域,宫颈机能不全(Cervical insufficiency,CI)如同隐藏在孕期的 “定时炸弹”,威胁着母婴健康。CI 指在孕中期,子宫颈在没有临床宫缩或分娩迹象时,无法维持妊娠。其发病率在不同人群中差异显著,丹麦一项调查显示每 1000 例分娩中有 4.6 例发病,且与产妇年龄增长有关;而有复发性流产史的人群中,患病率至少 8%。
为预防 CI 导致的早产,经阴道宫颈环扎术已应用超 70 年,它通过在宫颈周围放置缝线(如 Shirodkar 或 McDonald 技术),为宫颈提供机械支撑。传统上,有指征的环扎术通常在孕 11 - 14 周进行,一般不超过 16 周。然而,实际临床中,多种因素会影响环扎手术时机,如转诊时的孕周、胎盘位置、阴道出血及阴道微生物检测结果等。若 11 - 15 周出现胎盘覆盖宫颈内口、阴道出血、疑似阴道感染或等待排除胎儿异常等情况,环扎术可能会推迟到 16 - 19 周。但 16 - 19 周进行预防性宫颈环扎术的安全性及对预防早产的临床效果尚不明确。

为解决这一问题,上海东方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回顾性单中心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 2021 年 1 月 1 日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在该院接受预防性宫颈环扎术的单胎妊娠孕妇。研究人员依据环扎时的孕周,将孕妇分为早期环扎组(11+0至 15+6周)和晚期环扎组(16+0至 19+6周)。

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通过物理检查和系列经阴道超声,对高危孕妇进行孕中期宫颈长度(Cervical length,CL)的产前筛查;手术由经验丰富的资深产科医生操作,根据孕妇情况选择 Shirodkar 或 McDonald 环扎术;术后通过监测血常规、C 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水平评估感染或炎症状态;利用经阴道超声监测 CL 变化;收集临床数据后,运用 SPSS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 Mann - Whitney U 检验、χ2检验、Fisher 精确检验等方法比较两组间的差异,通过 Kaplan - Meier 曲线和 log - rank 检验分析分娩孕周差异,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评估与早产相关的因素。

研究结果如下:

  • 孕妇特征:两组孕妇在年龄、孕早期体重指数(BMI)、吸烟状况、受孕方式等多方面无差异,但早期环扎组先前环扎手术的比例显著高于晚期环扎组。
  • 孕妇结局比较:早期和晚期环扎组的分娩孕周中位数相似,早产率(<37 周、<34 周、<28 周)、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ROM)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均无差异。
  • 新生儿结局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后三个月的存活率、出生体重相似;晚期环扎组 5 分钟 Apgar 评分 < 7 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早期环扎组;两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入住率和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发生率相似。
  • Logistic 回归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环扎时间与早产无相关性,但 Shirodkar 环扎术可降低 < 34 周和 < 28 周早产的风险。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该研究表明 16+0至 19+6周进行预防性宫颈环扎术与 11+0至 15+6周进行手术的疗效和风险相当。这为因胎盘覆盖宫颈内口、阴道出血或阴道感染等情况需推迟环扎手术的孕妇提供了重要依据。不过,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如非随机对照设计、部分指标存在信息缺失、CL 测量可能存在人为偏差等。尽管如此,该研究为优化高危妊娠的环扎时机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未来仍需进一步研究来证实这些结果,以更好地保障母婴健康。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上,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开辟了新的方向,有望推动妇产科领域在预防早产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