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探究移植肾肿瘤治疗方案,研究人员对比 RAPN 与 OPN,发现 RAPN 在多方面更具优势,意义重大。
### 肾移植背后的肿瘤危机与新希望
在医学领域,肾移植堪称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的 “生命之光”,它能显著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与透析相比,优势明显。然而,肾移植并非十全十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会给患者带来新的困扰 —— 患恶性肿瘤的风险大幅增加。其中,肾细胞癌(RCC)在肾移植受者中的发病率尤为突出,比普通人群高出 5 - 7 倍,尽管大部分 RCC 发生在原肾,但仍有 0.2% - 0.5% 的患者在移植肾中出现 RCC。
以往,对于移植肾 RCC,切除整个移植肾是一种选择,但这种方法风险极高,出血、血管并发症频发,发病率在 20% - 61%,死亡率也有 3% - 11%。因此,保留肾单位手术(NSS),如部分肾切除术和消融疗法,逐渐受到关注,尤其适用于 T1aN0M0 期的移植肾 RCC 患者,既能保证较好的肿瘤学结局,并发症也较少。
随着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部分肾切除术(RAPN)开始应用于移植肾 RCC 的治疗。不过,它在肾移植后治疗移植肾 RCC 的效果究竟如何,一直是医学界亟待解答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回顾性、单中心研究,旨在评估 RAPN 和开放部分肾切除术(OPN)治疗移植肾 RCC 的短期功能和手术效果,探究二者的疗效与安全性,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Surgery》杂志上。
研究方法:探索手术疗效的 “钥匙”
研究人员回顾性纳入了 1998 年 2 月至 2023 年 8 月在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医院接受部分肾切除术治疗移植肾 RCC 的 11 例患者,其中 5 例接受 OPN,6 例接受 RAPN。该研究获得了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医院健康科学机构审查委员会(IRB)的批准(批准号:4460 - R),并遵循当地 IRB 的伦理标准和 1975 年《赫尔辛基宣言》(2013 年修订版)。由于患者数据已匿名化处理,故免除了知情同意的要求。
在手术操作上,OPN 通过右髂窝肾移植时的同一切口(Gibson 切口)进行,患者取仰卧位,切开腹直肌前鞘和外斜肌,若选择腹膜后入路,需将腹膜向内侧推开以暴露移植肾和髂血管,再切开髂血管和移植肾下方的腹膜,暴露移植肾和肾门,通过超声定位肿瘤并标记切除线,在夹住与移植肾动脉吻合的髂内或髂外动脉后切除肿瘤,使用编织可吸收缝线进行缝合,松开动脉夹后完成肾缝合。RAPN 则在头低脚高位下,借助达芬奇 Xi 系统进行,通过腹膜入路,使用四个达芬奇端口和一个 12mm 辅助端口,同样通过超声定位肿瘤、标记切除线,夹闭动脉后切除肿瘤,使用倒刺缝线进行缝合。
研究人员从电子数据库和患者病历中提取了所有临床和实验室数据,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各项变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采用日本根据血清肌酐修订的公式计算。急性肾损伤(AKI)及其分期依据肾脏病改善全球预后(KDIGO)指南进行判断。组织学结果由一到两名专家病理学家评估,肿瘤类型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分类,肿瘤分级采用 Fuhrman 分级系统,手术并发症则使用 Clavien - Dindo 分类进行评估。统计分析时,连续变量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IQR)表示,独立连续变量采用 Wilcoxon 秩和(Mann - Whitney)检验,分类变量采用 Pearson χ2检验,以span data-custom-copy-text="\(P 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 Stata 15.1 软件进行所有分析。
研究结果:技术革新带来的手术优势
在患者基线特征方面,RAPN 组患者的中位年龄为 56 岁(IQR:53 - 69),显著高于 OPN 组的 42 岁(IQR:38 - 53);RAPN 组的供者均为活体,而 OPN 组 60% 的供者为已故;两组患者的 BMI、性别、术前 eGFR、术前肿瘤直径和总肾计量评分等方面相似,但 OPN 组有 3 例患者的肿瘤位于移植肾中部,手术难度相对较大。
手术相关指标上,两组的中位手术时间和肾动脉阻断时间相近,然而 RAPN 组的中位估计失血量(6.5 mL [IQR:1 - 15])显著低于 OPN 组(350 mL [IQR:139 - 560])。手术并发症方面,OPN 组 5 例患者中有 3 例出现并发症,包括肠梗阻、尿路感染(Clavien - Dindo 分级 2 级)和移植输尿管损伤(Clavien - Dindo 分级 3 级);RAPN 组仅 1 例患者出现由气腹导致的皮下气肿(Clavien - Dindo 分级 1 级)。术后住院时间上,RAPN 组的中位住院时间(3 天 [IQR:2 - 5])明显短于 OPN 组(10 天 [IQR:8 - 12])。
术后肾功能方面,两组患者术后均出现了 eGFR 下降,但在术后第 1 天、第 2 天和第 1 个月,两组的 eGFR 下降率均无显著差异,且术后 1 个月肾功能均有所恢复,不过 OPN 组有 1 例患者在术后 148.8 个月恢复血液透析,RAPN 组有 1 例患者在术后 4.8 个月恢复血液透析。
在组织学和肿瘤学结局上,两组的平均肿瘤直径无显著差异,且均无手术切缘阳性。OPN 组有 1 例患者的肿瘤为病理 T3a 期,侵犯肾窦;RAPN 组所有肿瘤均为病理 T1a 期。两组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均为透明细胞 RCC(72.7%),其次是乳头状 RCC(18.2%)和透明细胞乳头状 RCC(9.1%)。Fuhrman 核分级 1 级 3 例(27.3%),2 级 6 例(54.5%),3 级 3 例(18.2%)。随访期间,RAPN 组有 1 例患者在术后 35.3 个月出现局部复发,两组均无患者死亡。
研究结论与讨论:为移植肾肿瘤治疗指明方向
综合研究结果,RAPN 在治疗移植肾 RCC 时,与 OPN 相比,在估计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表现更优,术后功能和肿瘤学结局相当。这表明 RAPN 凭借其更高的精准度、三维可视化和出色的器械控制能力,减少了血管和输尿管损伤的风险,是一种可行且安全的治疗选择。
然而,该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回顾性研究设计、单中心研究、样本量较小,且 RAPN 组术后随访时间较短。因此,需要多中心分析和更长时间的随访来进一步验证 RAPN 在治疗移植肾 RCC 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尽管如此,这项研究依然为移植肾 RCC 的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让医生在面对此类复杂病情时,有了更科学的治疗依据,为肾移植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机器人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患者从中受益,在对抗疾病的道路上迎来更多曙光。
涓嬭浇瀹夋嵎浼︾數瀛愪功銆婇€氳繃缁嗚優浠h阿鎻ず鏂扮殑鑽墿闈剁偣銆嬫帰绱㈠浣曢€氳繃浠h阿鍒嗘瀽淇冭繘鎮ㄧ殑鑽墿鍙戠幇鐮旂┒
10x Genomics鏂板搧Visium HD 寮€鍚崟缁嗚優鍒嗚鲸鐜囩殑鍏ㄨ浆褰曠粍绌洪棿鍒嗘瀽锛�
娆㈣繋涓嬭浇Twist銆婁笉鏂彉鍖栫殑CRISPR绛涢€夋牸灞€銆嬬數瀛愪功
鍗曠粏鑳炴祴搴忓叆闂ㄥぇ璁插爞 - 娣卞叆浜嗚В浠庣涓€涓崟缁嗚優瀹為獙璁捐鍒版暟鎹川鎺т笌鍙鍖栬В鏋�
涓嬭浇銆婄粏鑳炲唴铔嬬櫧璐ㄤ簰浣滃垎鏋愭柟娉曠數瀛愪功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