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鞍棘(sellar spine)的罕见变异:一例易误诊为垂体腺瘤的骨性突起病例分析及临床启示
《Egyptian Journal of Neurosurgery》:A case report of rare variant: the uncommon encounter “sellar spine”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3月17日 来源:Egyptian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0.7
编辑推荐:
《Egyptian Journal of Neurosurgery》推荐语:针对鞍区占位性病变易误诊问题,印度研究团队报道1例29岁男性"鞍棘"病例。通过MRI与CT联合诊断技术,揭示该骨性突起在T1/T2加权像与骨质等信号的特征,证实其非肿瘤性质。研究强调CT作为首选影像学方法的价值,为避免不必要手术提供重要依据,对神经外科和放射科诊疗规范具有指导意义。
在神经解剖学的神秘领域中,鞍区的骨性变异犹如隐藏的迷宫陷阱。其中,鞍棘(sellar spine)这种从鞍背突入垂体窝的骨性突起,因其罕见性和伪装能力,常令临床医生陷入诊断困境。据统计,这种变异的发生率仅为1/5000-1/8000,却可能引发头痛、视力障碍甚至内分泌紊乱等症状,更棘手的是,它在磁共振成像(MRI)上可能完美模仿垂体腺瘤的表现。正是这种"伪装大师"的特性,使得来自印度的K.R.Arvind团队决定深入探究这个临床谜题,他们的发现最终发表在《Egyptian Journal of Neurosurgery》上。
研究团队采用多模态影像学评估策略:首先通过垂体专用MRI协议(包括T1、T2加权及增强扫描)初步筛查,再结合CT三维重建技术确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建立了完整的临床评估体系,包括神经眼科检查(视力、视野)和全套垂体激素检测。
在"病例报告"部分,研究详细描述了一位29岁孟加拉男性患者,其持续2年的头痛症状最初被误诊为垂体肿瘤。关键性发现在于:MRI显示病灶与骨质等信号且无强化,而CT三维重建清晰显示4mm的骨性突起具有特征性的"窄蒂膨大末端"结构。这一发现直接推翻了原诊断,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干预。
"讨论"部分深入剖析了鞍棘的形成机制:可能源于脊索头端退化失败导致的骨化,或是硬脑膜皱襞伴随骨化血管通道的异常发育。研究特别强调年龄与症状的关联性——青春期前因垂体体积较小可能无症状,随着腺体发育才显现压迫效应。症状谱分析揭示:头痛占主导(58%),其次是视力障碍(23%)和内分泌异常(19%),后者包括尿崩症、高泌乳素血症甚至库欣综合征等复杂表现。
在诊断策略方面,研究明确提出"MRI+CT"的黄金组合:MRI上信号强度随骨髓含量变化的特性可能造成误判,而CT能准确鉴别骨性结构。对于无症状患者,建议采取"非紧急神经外科随访+定期影像/激素监测"的保守策略。
这项研究的重要价值在于:首次系统梳理了鞍棘的临床-影像学鉴别要点,建立了标准化的诊断流程。其现实意义不仅在于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更提醒临床医生在鞍区病变鉴别诊断中必须考虑这一罕见变异。正如作者强调的:"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时代,保持对解剖变异的认知敏感度,仍是避免自动化诊断陷阱的关键防线。"该成果为修订鞍区病变诊疗指南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尤其对医疗资源有限地区的误诊预防具有特殊价值。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