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LH相关基因变异与致命性COVID-19无显著关联:一项基于3269例重症患者的大规模遗传学研究

《Journal of Clinical Immunology》:No Association Between HLH-associated Gene Variants and Life-Threatening COVID-19

【字体: 时间:2025年03月17日 来源:Journal of Clinical Immunology 7.2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针对COVID-19"细胞因子风暴"与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的遗传关联假说,由Karolinska Institute等机构组成的COVID Human Genetic Effort团队通过3269例重症与1373例轻症对照的基因负荷分析,发现HLH相关基因(PRF1/UNC13D等15个)的罕见杂合变异及PRF1 p.Ala91Val低功能变异均不增加COVID-19重症风险,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重要证据,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Immunology》。

  

当COVID-19疫情席卷全球时,部分患者出现的致命性"细胞因子风暴"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警觉。这种过度的炎症反应与一种名为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的罕见血液疾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者都表现为失控的免疫激活、高细胞因子血症和多器官损伤。更引人深思的是,HLH患者往往携带特定基因变异,特别是影响淋巴细胞毒性(如PRF1、UNC13D等)或干扰素信号通路(如IFNAR1、STAT1等)的基因。这不禁让人猜想:那些死于COVID-19的患者,是否也可能携带类似的遗传缺陷?

此前的小规模研究曾给出矛盾线索。有报道称在42例重症COVID-19患者中发现UNC13D和AP3B1基因罕见变异富集,另有一例携带STXBP2错义变异的患者出现显性负效应。但这些研究存在明显局限:样本量小、年龄混杂、族群代表性不足。为解开这个遗传学谜团,由Karolinska Institute的Laura E. Covill和Rockefeller University的Aurélie Cobat领衔的国际团队,依托COVID Human Genetic Effort(CHGE)联盟的强大资源,开展了一项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HLH基因与COVID-19重症关联研究。

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管齐下的技术策略:首先利用全外显子组或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了3269例血清阳性重症患者和1373例无症状/轻症对照的遗传数据;针对15个HLH核心基因(PRF1、UNC13D、STX11、STXBP2、RAB27A、LYST、AP3B1、RHOG、NCKAP1L、CDC42、NLRC4、IFNAR1、IFNAR2、STAT1、STAT2)进行基因负荷分析;特别关注外显子和剪接位点的罕见变异(gnomAD v2中MAF<0.001);为消除族群混杂效应,使用前五个祖先主成分(PCs)进行校正;针对欧洲人群中常见的PRF1 c.272C>T(p.Ala91Val)低功能变异,额外进行病例-对照关联分析;通过单倍型共现分析排除假性复合杂合情况。

研究结果部分呈现了清晰的遗传学图谱:

  1. 在调整祖先背景后,重症组与对照组之间15个HLH基因的罕见变异负荷无显著差异(OR≈1),提示这些基因的杂合变异并非COVID-19重症的主要遗传风险因素。
  2. 对欧洲人群特异性分析显示,PRF1 p.Ala91Val变异在重症组(MAF=5.8%)与对照组(MAF=6.5%)的频率相近(OR=0.87, p=0.29),即便纯合携带者也未显示风险增加。
  3. 深入排查发现,重症队列中不存在已知导致家族性HLH的双等位基因功能缺失(LoF)变异,而既往报道的致命性COVID-19伴双等位基因缺陷仅见于IFNAR1/IFNAR2/STAT1等干扰素信号基因。
  4. 年龄分析揭示重症组平均年龄(62.4岁)显著高于对照组(47.7岁),符合COVID-19已知的年龄风险梯度,但PRF1 p.Ala91Val携带者的年龄分布与总体趋势一致,排除了该变异的修饰效应。

这项研究通过严谨的遗传学分析得出了明确结论:HLH相关基因(特别是淋巴细胞毒性通路基因)的杂合变异与COVID-19重症风险无显著关联,常见的PRF1 p.Ala91Val低功能变异也不构成主要遗传危险因素。这些发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一方面否定了先前小样本研究的阳性结论,为COVID-19遗传咨询提供了可靠依据;另一方面提示HLH与COVID-19细胞因子风暴可能存在不同的遗传基础——前者主要源于淋巴细胞毒性缺陷,后者更可能与干扰素信号异常相关。研究同时彰显了大样本量和严格族群校正的必要性,为未来感染性疾病遗传学研究树立了方法学标杆。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虽排除了HLH基因的主流作用,但为特定亚群(如携带双等位基因干扰素信号缺陷者)的精准防控提供了线索,也为探索其他炎症相关基因留下了科学空间。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