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角膜蜂针异物存留的临床处理与病理机制:一例Apis mellifera蜇伤病例的多学科研究
《Die Ophthalmologie》:Stachel einer Honigbiene in der Hornhaut – Fallbericht und Literaturübersicht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3月17日 来源:Die Ophthalmologie 0.8
编辑推荐:
本期推荐:匈牙利塞梅尔维斯大学眼科团队报道一例罕见的蜜蜂蜇伤致角膜异物存留病例。研究人员通过前段OCT精准定位2mm蜂针,创新采用显微手术联合10/0尼龙线缝合技术完整取出异物,结合ELTE大学动物学系进行虫体鉴定。研究证实早期手术干预联合Tobradex(Tobramycin/Dexamethasone)治疗可有效避免PLA2等毒素引发的角膜内皮损伤与继发感染,为Hymenoptera目昆虫致眼外伤提供了标准化处理流程。
蜜蜂误入驾驶舱导致角膜蜇伤的惊险事件,揭开了眼科急诊中一类特殊异物伤的处理难题。当膜翅目昆虫(Hymenoptera)的锯齿状毒针穿透角膜基质时,其携带的PLA2(磷脂酶A2)和Melittin(蜂毒肽)可引发级联炎症反应,但临床尚缺乏标准化处理方案。塞梅尔维斯大学联合德国萨尔大学的Kristof Marton Voros团队在《Die Ophthalmologie》报道了一例54岁女性Apis mellifera(西方蜜蜂)蜇伤病例,通过前段SPECTRALIS? OCT三维定位技术,首次完整记录蜂针在角膜中的空间构象,并证实早期显微手术干预可有效预防毒液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
研究团队采用三项关键技术:1) Heidelberg Engineering GmbH的SPECTRALIS?前段OCT模块实现异物深度测量;2) 10/0 Monofilament尼龙线显微缝合技术处理2mm角膜切口;3) ELTE大学动物系统与生态学系的40倍显微成像进行虫体形态学鉴定。这些方法为建立蜂针伤分级诊疗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
Anamnese
患者右眼遭遇疑似黄蜂撞击4天后转诊,初期处理仅取出部分毒针。症状学特征显示典型毒液反应:刺痛感、流泪伴视力模糊,符合Hymenoptera毒液引发的Ⅰ型超敏反应。
Befund
OCT证实2mm褐色异物嵌顿于浅基质层,伴鼻侧结膜增生。关键发现是毒针未穿透后弹力层,这解释了为何未出现PLA2诱导的急性内皮功能失代偿。
Therapie und Verlauf
手术采用"整块取出"原则避免毒针碎裂,创新性使用双结埋入式缝合技术。术后Tobradex(Tobramycin 0.3%/Dexamethasone 0.1%)五联疗法成功抑制了Melittin引发的基质水肿。
Mikroskopische Untersuchung
虫体学鉴定发现典型特征:远端锯齿状螫针结构与近端毒腺断端,40倍显微成像确认其为Apis mellifera工蜂的酸性毒液器官(pH 4.5-5.5)。
Diskussion
研究揭示了三大机制:1) 毒液蛋白酶通过Toll样受体激活角膜基质细胞凋亡通路;2) MCD肽(肥大细胞脱颗粒肽)引发组胺风暴导致睫状体水肿;3) Apamin(神经毒素)可能通过电压门控钾通道影响角膜神经支配。临床启示在于:6个月随访证实早期手术可避免迟发性内皮细胞密度改变(ECD减少),但需警惕Hyaluronidase(透明质酸酶)可能诱导的远期角膜基质溶解。
该研究建立了蜂针伤处理的"3E原则":Early extraction(早期取出)、Endothelial protection(内皮保护)、Extended monitoring(延长监测)。特别是发现毒针存留超过72小时可能触发PLA2-COX2炎症级联,这为开发靶向抑制蜂毒磷脂酶的眼用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多学科协作模式更凸显了昆虫学与眼创伤学的交叉价值。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