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辅助与腹腔镜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长期功能及预后对比研究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lorectal Disease》:Long-term functional and prognostic outcomes of robotic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for treating low rectal cancer: a single-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

【字体: 时间:2025年03月17日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lorectal Disease 2.5

编辑推荐:

  推荐语:针对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漏(AL)风险及泌尿/肠道功能恢复难题,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团队开展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对比机器人(robotic ISR)与腹腔镜(laparoscopic ISR)手术的长期疗效。研究发现机器人组肿瘤距肛缘更近(3.94±0.48 cm vs 5.66±0.47 cm),但术后6个月起LARS评分、IPSS评分显著改善,且5年生存率无差异,为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提供了更优选择。

   直肠癌是我国高发的消化道肿瘤,其中近半数病例位于腹膜返折以下的低位区域。对于距离肛缘3 cm以内的超低位直肠癌,如何在根治肿瘤的同时保留肛门功能,一直是外科领域的重大挑战。1994年Schiessel首创的括约肌间切除术(ISR)虽为保肛提供了可能,但传统腹腔镜手术在狭窄骨盆空间存在视野受限、器械自由度不足等缺陷。随着达芬奇机器人系统的应用,其三维视野和七自由度器械为精准解剖带来新机遇,但机器人ISR的长期功能预后证据仍存空白。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团队通过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2019年接受机器人ISR(n=150)或腹腔镜ISR(n=150)治疗的患者,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吻合口漏危险因素及5年随访数据。研究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Wexner量表及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LARS)评估功能恢复,通过Cox回归分析生存预后。

方法学亮点

研究纳入肿瘤距肛缘≤6 cm的腺癌患者,排除神经侵犯或外括约肌受累病例。机器人组使用达芬奇系统完成经腹会阴联合手术,重点保护左结肠动脉(LCA)及盆腔自主神经。术后通过标准化问卷追踪功能恢复,采用Clavien-Dindo分级记录并发症。

关键发现

  1. ?解剖优势:机器人组肿瘤位置显著更低(3.94±0.48 cm vs 5.66±0.47 cm,P<0.001),导管拔除时间更短(4.9±1.4天 vs 5.3±1.6天,P=0.007)。
  2. ?吻合口漏风险:多因素分析显示BMI≥25 kg/m2、糖尿病、未保留LCA、T3分期、未造瘘及远端切缘(DRM)<1 cm是AL独立危险因素。
  3. ?功能恢复:术后6个月起,机器人组排便频率(4.6±2.4次/天 vs 7.1±3.8次)、LARS评分(22.3±11.6 vs 25.9±12.1)及IPSS评分(5.0±3.1 vs 6.0±2.9)均显著优化(P<0.05)。
  4. ?长期预后:5年总生存率(OS)和無病生存率(DFS)两组无差异(82.0% vs 78.7%,P>0.05),但机器人组神经侵犯率更低(31% vs 32%)。

结论与启示

该研究证实机器人ISR在超低位直肠癌中可实现更极限的保肛,其精细解剖优势转化为更好的泌尿/肠道功能保留,且不牺牲肿瘤学安全性。对于BMI≥25 kg/m2或糖尿病患者,建议常规预防性造瘘以降低AL风险。研究成果为《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lorectal Disease》提供了迄今最大样本的机器人ISR长期随访证据,对临床术式选择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