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肾周间隙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字体: 时间:2025年03月17日 来源:Indi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0.6

编辑推荐:

  推荐阅读:该综述聚焦肾周间隙疾病,介绍多种病变及系统诊断方法助力影像诊断。

  

肾周间隙的结构与疾病概述

肾周间隙是位于腹膜后的一个锥形区域,别看它空间不大,却 “五脏俱全”,里面容纳着肾脏、肾血管、输尿管、肾上腺,还有起着支撑和填充作用的脂肪及结缔组织。这个小小的区域可不简单,多种疾病都可能 “找上门”。这些疾病来源广泛,有些是肾周间隙自身产生的,但更多时候是肾脏、肾上腺等间隙内器官的病变蔓延过来,或者是腹膜后的疾病波及所致。
在医学领域,CT(Computed Tomography)和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这些横断面成像技术是评估肾周间隙疾病的关键手段。就好比给这个区域拍 “透视照”,能清晰地展现出病变的情况。医生们通过这些影像,先确定病变的起源,再仔细观察其形态特征,就能缩小可能的疾病范围,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肾周间隙的肿瘤性病变

  1. 原发性肾周肿瘤
    • 肾周脂肪肉瘤:肾周脂肪肉瘤是肾周间隙原发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它起源于肾周的脂肪组织,生长方式多样。在影像学上,脂肪肉瘤的表现取决于其组织成分。含有较多脂肪成分的脂肪肉瘤,在 CT 影像上呈现出低密度影,和周围的脂肪组织有点相似,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内部结构并不均匀;而在 MRI 上,脂肪成分在 T1 加权像和 T2 加权像上都表现为高信号。如果肿瘤中含有其他成分,如纤维组织、黏液组织等,影像表现会更加复杂,可能会出现不同密度或信号的混合区域。
    • 肾周纤维瘤和纤维肉瘤:肾周纤维瘤相对少见,它是一种良性肿瘤,由纤维组织构成。在 CT 和 MRI 影像上,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软组织肿块,密度或信号均匀。而纤维肉瘤则是恶性肿瘤,与纤维瘤相比,它的生长速度更快,边界可能不那么清晰,还容易侵犯周围组织。在影像上,纤维肉瘤可能会显示出周围组织的受侵迹象,比如与周围器官的分界模糊,或者出现局部的浸润性改变。
  2. 继发性肾周肿瘤
    • 肾癌侵犯肾周间隙:肾癌是肾脏常见的恶性肿瘤,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很容易突破肾脏的包膜,侵犯到肾周间隙。在 CT 影像上,可以看到肾脏的肿瘤组织向肾周间隙延伸,肾周脂肪层变得模糊不清,有时还能看到条索状的影,这是肿瘤侵犯肾周组织的表现。MRI 对于检测肾癌侵犯肾周间隙的敏感性更高,能更清楚地显示肿瘤侵犯的范围和程度,在 T2 加权像上,受侵犯的肾周组织信号会发生改变。
    • 肾上腺肿瘤累及肾周间隙:肾上腺肿瘤种类繁多,一些肾上腺恶性肿瘤,如肾上腺皮质癌,可能会侵犯到肾周间隙。当肾上腺肿瘤累及肾周间隙时,在影像学上会看到肾上腺区域的肿块与肾周组织相连,肾周脂肪间隙消失,周围组织可能会受到挤压或侵犯。通过 CT 和 MRI 检查,还可以观察到肿瘤的血供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

肾周间隙的非肿瘤性病变

  1. 感染性病变
    • 肾周脓肿:肾周脓肿通常是由肾脏的感染蔓延而来,比如肾盂肾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细菌就可能突破肾脏包膜,在肾周间隙形成脓肿。在 CT 影像上,肾周脓肿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影,边界可能不太清晰,周围组织会有明显的炎症反应,表现为脂肪间隙模糊、条索状影增多。增强扫描时,脓肿壁会出现强化,内部的脓液则不强化。MRI 对于显示肾周脓肿的范围和内部结构更加清晰,在 T2 加权像上,脓肿表现为高信号,周围的炎症组织也呈现出高信号,通过不同序列的成像,可以更好地判断脓肿的性质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 肾周结核:肾周结核相对较少见,它是由结核菌感染引起的。肾周结核的影像学表现比较复杂,早期可能只是肾周脂肪间隙的模糊,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肾周的肿块,内部可能有钙化。在 CT 上,钙化表现为高密度影,而肿块的密度则不均匀。MRI 对于显示肾周结核的软组织成分和病变范围有优势,在 T1 加权像上,肿块表现为低信号,在 T2 加权像上则表现为高信号,同时还可以观察到肾周淋巴结的肿大情况。
  2. 其他非肿瘤性病变
    • 肾周血肿:肾周血肿通常是由于外伤引起的,比如肾脏受到撞击、穿刺等。在 CT 影像上,肾周血肿的密度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急性期的血肿表现为高密度影,随着时间推移,血肿逐渐吸收,密度会逐渐降低。在 MRI 上,不同时期的血肿信号也不同,急性期在 T1 加权像和 T2 加权像上都表现为高信号,亚急性期在 T1 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T2 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慢性期则在 T1 加权像和 T2 加权像上都表现为低信号。
    • 肾周积液:肾周积液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肾脏的手术、炎症、梗阻等。在影像学上,肾周积液表现为肾周间隙内的液性密度影,边界清晰。CT 和 MRI 都可以很好地显示肾周积液的位置、范围和量。通过观察积液的密度和信号,还可以初步判断积液的性质,比如是渗出液还是漏出液。

肾周间隙疾病的诊断方法

  1. 影像学检查的综合运用:在诊断肾周间隙疾病时,不能仅仅依靠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而是要将 CT 和 MRI 结合起来。CT 对于显示肾脏和肾周组织的解剖结构、钙化以及骨骼情况有优势,能够快速地发现病变的位置和大致形态。而 MRI 则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更强,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性质、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例如,对于一个肾周的肿块,CT 可以先发现它的存在,确定其位置和大小,然后通过 MRI 进一步观察肿块的内部结构、信号特点,判断它是肿瘤性病变还是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是良性还是恶性。
  2. 结合临床信息:除了影像学检查,临床信息对于诊断肾周间隙疾病也非常重要。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症状,比如是否有腰痛、发热、血尿等,这些症状可以为诊断提供线索。同时,患者的病史也很关键,比如有没有肾脏疾病史、外伤史、感染史等。例如,一个有肾盂肾炎病史的患者出现了肾周的低密度影,结合临床症状和病史,就更倾向于考虑肾周脓肿的可能。此外,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等,也可以帮助医生进一步明确诊断。如果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尿常规中发现红细胞、白细胞增多,也与肾脏的病变有关。

总结与展望

肾周间隙虽然只是腹膜后一个小小的区域,但涉及的疾病种类繁多,诊断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通过 CT 和 MRI 等影像学检查手段,结合临床信息,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肾周间隙疾病的性质,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学检查的分辨率会越来越高,新的成像技术也会不断涌现,这将有助于更早期、更准确地发现和诊断肾周间隙疾病。同时,对于肾周间隙疾病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未来有望在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