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研究人员对青铜时代女性骨骼研究,确诊其患根尖牙骨质骨发育异常(COD),为疾病溯源提供依据。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疾病的演变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那些能在人体骨骼上留下痕迹的疾病,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过去健康状况的窗户。在口腔疾病领域,牙骨质骨发育异常(Cemento - Osseous Dysplasia,COD)这类纤维骨病变一直备受关注。然而,由于研究材料和方法的限制,对于这类疾病在古代人群中的发生情况,我们知之甚少。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深入探究 COD 的历史渊源,来自德国、俄罗斯等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发表在《Head and Neck Pathology》杂志上。
研究人员此次研究的对象,是一具来自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地区布琼诺夫斯克 10 号墓冢的青铜时代女性骨骼。这具骨骼距今约 4500 年,其出土的地区土壤和气候条件有利于骨骼保存,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样本。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通过宏观观察,使用放大镜对骨骼进行细致查看,初步发现下颌骨的病变特征。接着,采用数字显微镜进行详细的图像记录,获取更清晰的病变细节。然后,利用平面放射摄影和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 - CT),对病变部位进行影像学分析,观察病变的位置、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最后,进行组织学检查,制作未脱钙的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变组织的细胞结构和成分。
研究结果如下:
- 宏观和数字显微镜检查:在牙齿 32 的牙槽底部发现一个约 5×6×6mm 的圆形破坏性缺损,该缺损延伸至牙槽 31 底部。病变表面有细小的多孔结构,由不规则的小梁组成,与周围正常牙槽骨表面不同。此外,在牙槽 32 底部还存在一些颜色略浅的圆形颗粒,以及一个小的空洞12。
- 平面放射学和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平面放射学分析显示,在牙槽 32、31、41 和 42 的根尖区域存在局部病变。其中,牙槽 32 的病变表现为圆形透光区,边界清晰,内部有一个结节状的不透光沉积物,呈现混合性病变特征。牙槽 41 和 42 的病变较小,透光区边界不清晰。微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进一步证实了牙槽 32 的不透光沉积物,以及其他牙槽的病变情况34。
- 光学显微镜检查:在牙齿 32 牙槽的切片中,观察到致密骨的吸收,病变区域被纤维组织填充,其中散布着编织骨小岛。此外,还发现了一团低细胞基质,其结构不均匀,含有圆形颗粒,类似于牙骨质样结构5。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通过对病变部位的综合分析,结合组织学特征和影像学表现,该女性下颌骨的病变符合根尖牙骨质骨发育异常(COD)的诊断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墓冢中还发现了另一具男性个体,其牙槽 43 也患有单灶性牙骨质骨发育异常。这一现象暗示了两人可能存在生物学上的关联,研究人员计划通过基因分析进一步探究。此外,这两例来自青铜时代的 COD 病例,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患该疾病的证据,表明 COD 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在过去 4500 年中其外观似乎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这项研究意义重大。一方面,通过对古代骨骼的研究,为现代医学中牙骨质骨发育异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历史依据,有助于深入了解该疾病的起源和演变。另一方面,研究过程中运用的多种技术方法,为古病理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展示了考古骨骼在揭示人类疾病历史方面的巨大潜力。同时,研究人员对基因分析的计划,有望进一步揭示该疾病的遗传机制,为未来的疾病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总之,这项研究为生命科学和健康医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搭建了桥梁,促进了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共同发展。
涓嬭浇瀹夋嵎浼︾數瀛愪功銆婇€氳繃缁嗚優浠h阿鎻ず鏂扮殑鑽墿闈剁偣銆嬫帰绱㈠浣曢€氳繃浠h阿鍒嗘瀽淇冭繘鎮ㄧ殑鑽墿鍙戠幇鐮旂┒
10x Genomics鏂板搧Visium HD 寮€鍚崟缁嗚優鍒嗚鲸鐜囩殑鍏ㄨ浆褰曠粍绌洪棿鍒嗘瀽锛�
娆㈣繋涓嬭浇Twist銆婁笉鏂彉鍖栫殑CRISPR绛涢€夋牸灞€銆嬬數瀛愪功
鍗曠粏鑳炴祴搴忓叆闂ㄥぇ璁插爞 - 娣卞叆浜嗚В浠庣涓€涓崟缁嗚優瀹為獙璁捐鍒版暟鎹川鎺т笌鍙鍖栬В鏋�
涓嬭浇銆婄粏鑳炲唴铔嬬櫧璐ㄤ簰浣滃垎鏋愭柟娉曠數瀛愪功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