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探究抗 VEGF 治疗对单侧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脉络膜厚度(CT)的影响,研究发现二者无显著差异,意义重大。
### 探索抗 VEGF 治疗与脉络膜厚度关系:为 AMD 治疗解疑
在眼科疾病领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犹如一颗 “定时炸弹”,悄无声息地威胁着人们的视力健康,尤其是在西方世界,它已然成为导致视觉障碍的 “头号杀手”。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速,AMD 患者数量与日俱增,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目前,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anti-VEGF)成为治疗新生血管性 AMD 继发渗出的主要手段。然而,这一治疗方法却引发了新的担忧:长期使用 anti-VEGF 是否会增加继发性黄斑萎缩的风险?此前的研究发现,接受 anti-VEGF 治疗的患者中,黄斑萎缩的发生率并不低,约四分之一的患者在治疗 1 - 2 年内就出现了相关症状。而且,有观点认为脉络膜变薄(Choroidal thinning)可能是诱发黄斑萎缩的重要机制之一,常用的 anti-VEGF 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也确实出现了 CT 降低的情况。但关于 anti-VEGF 治疗对 CT 的影响,学术界始终存在争议,这也使得 AMD 的治疗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为了打破这一僵局,来自 Radboud 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 Francesco Cinque、Femke M van den Tillaert 等人展开了一项深入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Graefe's Archive fo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杂志上。
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横断面研究,数据来源于 2018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的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为单侧新生血管性 AMD 患者,且患眼至少接受过 3 次未指定的 anti-VEGF 注射。研究排除了曾接受光动力治疗、病理性近视、晚期青光眼及其他可能干扰 AMD 诊断的视网膜疾病患者。研究过程中,患者需接受全面的散瞳眼部检查,包括采用光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结合增强深度成像(Enhanced Depth Imaging,EDI)技术进行眼部成像,同时使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Early Treatment Diabetic Retinopathy Study,ETDRS)视力表测量视力,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患者的眼科病史和病史。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重点关注了脉络膜厚度(Choroidal thickness,CT)这一关键指标。CT 由两名分级员独立测量,测量位置包括中心凹下、颞侧和鼻侧 1500 微米及 3000 微米处。测量结果通过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efficients Correlations,ICC)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利用 Bland-Altman 图评估测量差异和分级员偏差,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研究结果显示,共有 112 名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74.2(8.3)岁,从首次患眼出现新生血管性 AMD 到基线的中位时间为 2.9(4.8)年,治疗期间的中位注射次数为 13(23)次,治疗时间的中位数为 2.6(4.1)年。
在评估 CT 差异时,研究发现,新生血管(Neovascular,NV)眼和非新生血管(Non-neovascular,NNV)眼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差异为 11μm(P = 0.08,置信区间 -23.4 至 1.3),NV 眼的 CT 在各个测量位置似乎都更薄,但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年龄校正后,NV 眼和 NNV 眼之间差异的置信区间变宽(CI -29.8 至 4.6,P = 0.15),且随着年龄增长,NV 眼和 NNV 眼的 SFCT 差异逐渐减小。
进一步分析临床预测因素与 SFCT 的关系发现,对于 NV 眼和 NNV 眼,年龄对 SFCT 有一定影响(CI -5.9 至 -0.4,P = 0.02;CI -6.5 至 -1.2,P = 0.01),而其他独立变量,如性别、视力、完全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外视网膜萎缩(Complet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and outer retinal atrophy,cRORA)、吸烟、注射次数、anti-VEGF 药物类型等,均无法预测 SFCT。
在讨论部分,研究人员指出,本研究中 NV 眼和 NNV 眼的 SFCT 差异在统计学上不显著,这一差异与其他研究有所不同,可能与样本量、疾病诊断时间等因素有关。虽然此前有研究表明 anti-VEGF 药物可能导致 CT 降低,但在本研究的长期治疗队列中,并未观察到明显的 CT 持续减少,这表明 aflibercept 等药物对 CT 的影响可能仅限于加载阶段。此外,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随机误差可能影响研究结果,样本量可能不足以准确识别小的效应,以及使用真实世界数据可能难以精确分析某些关联。不过,本研究也有诸多优势,如采用患者自身双眼进行横断面比较,能有效控制影响 CT 的多种因素,而且测量 CT 的方法系统、科学。
总体而言,该研究通过严谨的设计和全面的分析,为抗 VEGF 治疗与脉络膜厚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见解。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期随访的新生血管性 AMD 患者中,接受抗 VEGF 治疗的 NV 眼与未治疗的 NNV 眼之间,CT 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这意味着通过脉络膜变薄诱发黄斑萎缩的风险可能有限,为临床医生评估抗 VEGF 治疗的安全性提供了关键依据,也为 AMD 的治疗策略优化指明了方向。未来,随着自动化脉络膜分割技术的发展和 OCT 血管造影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有望对 AMD 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效果有更深入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