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阳光驱动铟-有机框架异质结构实现CO2还原与H2O氧化的协同转化
《Nature Communications》: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3月17日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针对人工光合作用中CO2还原与H2O氧化难以协同的难题,中科院团队设计出M68N@In-TCPP核壳异质结构。该研究通过一锅法合成具有相干界面的MOF异质结,实现HCOOH(397.5 μmol g-1 h-1)和H2O2(321.2 μmol g-1 h-1)的高效生产,其0.16%的AQY和0.04%的STC效率为太阳能燃料合成提供了新策略。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如何高效转化温室气体CO2成为重大科学挑战。自然光合作用虽能实现CO2和H2O的协同转化,但其效率难以满足工业需求。当前人工光合系统面临三大瓶颈:光生电荷复合率高、氧化还原位点空间分离不足、以及需要牺牲剂辅助。特别是传统催化剂难以在可见光下同时驱动CO2还原和H2O氧化这两个半反应,导致整体效率低下。中国科学院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研究,通过精巧设计铟基MOF异质结构,成功突破了这一技术瓶颈。
研究团队采用一锅法竞争成核策略,通过调控TCPP与NH2-BDC两种配体与In节点的配位动力学差异,构建了具有相干界面的M68N@In-TCPP核壳异质结构。关键技术包括:原位XPS追踪In价态演变、瞬态吸收光谱解析电荷转移动力学、同步辐射表征界面原子排列,以及原位DRIFTS捕捉反应中间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研究首次实现了在自然阳光下(1.3 W cm-2)不添加牺牲剂的光催化体系。
研究结果部分揭示:结构表征显示,快速成核的M68N核心(10 μm棒状)与缓慢生长的In-TCPP壳层(7.5°特征峰延迟出现)形成共享In-O八面体的相干界面,XPS证实界面存在Inδ+(2<δ<3)缺陷位点。光催化性能方面,异质结构在模拟太阳光下HCOOH产率达121.1 μmol g-1 h-1,是单组分的7倍;自然阳光照射时更提升至397.5 μmol g-1 h-1。13C同位素实验证实产物碳源完全来自CO2。机理研究表明:In-TCPP壳层通过π-π堆积增强CO2吸附(21.8 cm3 g-1),其In-N位点降低*COOH形成能垒(DFT计算);而M68N核心的In2O4(OH)2位点优先吸附H2O(接触角26.6°),驱动两电子水氧化路径(EPR验证)。超快光谱显示异质结构使电荷分离寿命延长至4.39 ns,界面电场促进电子从M68N(LUMO -0.93 V)向In-TCPP(LUMO -0.88 V)定向转移。
这项研究的突破性在于:通过MOF异质结的原子级界面工程,首次实现可见光下CO2-H2O协同转化的"人工光合作用链"。其核壳结构设计既解决了传统催化剂电荷分离与传质效率的矛盾,又避免了贵金属和有机溶剂的使用。特别是将实验室成果直接应用于自然阳光驱动系统(STC效率0.04%),为开发可规模化的碳中和技术提供了新范式。该工作不仅为多相光催化剂设计提供了界面调控的新思路,更为太阳能燃料工业化生产开辟了绿色路径。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