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和生物科学的交叉领域,有机硫化合物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门且充满挑战的话题。尤其是含有手性硫中心的化合物,在药物研发、催化、材料科学等多个重要领域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中,S - 手性亚磺酰胺因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在稳定性和反应活性之间达到了一种精妙的平衡,成为了众多研究的焦点。它不仅可以作为手性助剂,帮助合成其他具有特定手性结构的化合物,还能在金属催化反应中充当配体,甚至自身就能作为高效的有机催化剂,参与多种化学反应。此外,S - 手性亚磺酰胺还是合成一系列 S - 手性药效基团(如亚磺酰亚胺酯、亚磺酰胺、磺酰亚胺基卤化物和亚磺酰亚胺等)的重要前体,在药物发现和开发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合成 S - 手性亚磺酰胺一直面临着重重困难。传统的合成方法通常需要经过复杂的多步反应,并且往往依赖于手性助剂或动力学拆分技术。这些方法不仅操作繁琐、成本高昂,而且产率和对映选择性也不尽如人意。例如,有些方法需要使用特定的手性辅助剂,这些辅助剂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在反应结束后难以去除,增加了后续分离和纯化的难度;还有些方法通过动力学拆分来获得手性产物,但这种方式往往伴随着大量原料的浪费,原子经济性较低。此外,现有的一些合成策略在底物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合成需求。因此,开发一种通用、高效且简单的 S - 手性亚磺酰胺合成方法迫在眉睫。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与生物医学创新中心(ChemBIC)、化学化工学院,以及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联合英国牛津大学化学系的学者,共同开展了一项关于不对称还原芳基化和烯基化合成 S - 手性亚磺酰胺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为有机硫化合物的合成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
研究人员在实验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他们采用过渡金属催化的策略,以手性镍或钴配合物作为催化剂,在还原条件下实现了对亚磺酰亚胺的选择性芳基和烯基加成反应。通过精确筛选和优化反应条件,包括催化剂的种类和用量、配体的结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找到了最佳的反应体系。其次,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深入探究,从理论层面解释了反应的选择性和对映体控制模式。此外,借助 X 射线晶体学分析技术,准确确定了部分产物的绝对构型,为研究结果提供了有力的结构证据。
反应机理研究:为了深入理解反应的路径和对映选择性的起源,研究人员开展了多项机理研究实验。通过 X 射线分析,证实了配体 L4 与 NiBr2(dme) 反应可以形成二价镍配合物 56,但该配合物作为催化剂时效果不佳,这表明 Ni (II) 还原为 Ni (I) 引发反应的途径并非主要反应路径。而使用化学计量的 Ni (cod)2与配体 L5 反应,得到的结果与催化体系中的结果相符,这突出了 Ni (0) 物种对芳基碘化物的氧化加成,形成 Ni (II) 中间体,随后插入亚磺酰亚胺的重要作用。此外,芳基锌试剂与亚磺酰亚胺 I 反应得到外消旋产物,排除了原位形成芳基锌物种的可能性,证实了锌在体系中作为还原剂的作用。最后,通过 DFT 计算,研究人员详细解析了反应的机理,发现反应的对映选择性主要由迁移插入过程中过渡态的能量差异决定,并且配体与亚磺酰亚胺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对稳定优势过渡态、影响立体选择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该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高效、选择性的还原加成方法,利用手性镍和钴催化剂,实现了芳基和烯基卤化物与亚磺酰亚胺的反应,生成了具有 S (IV) 立体中心的手性亚磺酰胺。这一成果不仅为合成各种 S - 手性衍生物提供了便利的途径,还通过实验和计算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揭示了反应的机理。该研究成果对于推动有机硫化合物在药物研发、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有望为相关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