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随着 Charnley 柄设计的不断演进,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就拿第 6 代的 Charnley Elite Plus 柄和第 7 代的 C 型柄来说,这两款柄的设计差异明显,Elite Plus 柄采用 “复合梁” 概念,有着近端凸缘、单锥度和有纹理的表面;C 型柄则引入了三锥度几何形状、抛光表面和无领设计,回归到 “锥度滑移” 概念。这些设计变化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此前的研究并未给出明确且一致的答案。部分研究表明 Elite Plus 柄的临床效果参差不齐,而 C 型柄虽有独特优势,但也存在潜在风险。因此,深入对比这两款柄的术后效果,对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更合适的植入物,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在手术过程中,Elite Plus 柄组多采用前外侧或后外侧入路,进行混合全髋关节置换(无骨水泥髋臼杯)或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骨水泥髋臼杯);C 型柄组则主要采用直接前侧或直接外侧入路,多为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同时,研究人员详细记录了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疾病、手术相关信息(如手术入路、髋臼组件、骨水泥类型、股骨头直径)等基线资料。
术后,研究人员定期对患者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临床评估通过日本骨科协会(JOA)髋关节评分来衡量髋关节功能;影像学评估则包括对骨盆前后位和蛙腿侧位 X 光片的分析,评估内容涵盖骨水泥固定质量、柄下沉情况、是否存在透光带以及假体松动等情况。此外,研究人员还运用 R 统计软件和 SPSS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 Kaplan - Meier 法分析生存率,通过多种检验方法对比两组间的差异。
研究结果:两款柄的表现各有优劣
患者基线资料与手术情况: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原发疾病存在明显不同。Elite Plus 柄组中骨关节炎患者居多,而 C 型柄组中类风湿关节炎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相对较多。同时,两组在手术入路、髋臼杯固定方式、髋臼组件类型、骨水泥类型以及股骨头直径等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术后临床与影像学评估:术后,两组患者的 JOA 髋关节评分均显著提高,且两组间术前和术后评分均无显著差异。骨水泥固定质量方面,两组均较为满意,多数病例达到 Barrack 分级的 A 级。然而,在影像学评估中,Elite Plus 柄组的透光带出现频率明显高于 C 型柄组(33.7% vs 11.9%)。在排除 3 例 Elite Plus 柄组中柄下沉超过 3mm 的患者后,C 型柄组的平均柄下沉量显著大于 Elite Plus 柄组(0.88mm vs 0.17mm)。
术后并发症与生存率:Elite Plus 柄组出现 5 例脱位、3 例无菌性松动(AL),4 例患者接受翻修手术;C 型柄组则有 3 例发生假体周围骨折(PPF),2 例接受翻修手术。以任何原因导致的翻修手术为终点,两组的 10 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Elite Plus 柄组 96.6%,C 型柄组 95.2%);但以 PPF 为终点时,两组生存率差异显著(Elite Plus 柄组 100%,C 型柄组 92.9%)。
研究结论与讨论:为临床实践提供关键指引
综合本次研究结果,Charnley Elite Plus 柄和 C 型柄在 10 年的临床随访中均取得了可接受的结果,但二者也各有特点。Elite Plus 柄虽然生存率较高,但无菌性松动和透光带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其 “复合梁” 设计、表面纹理以及骨水泥 - 骨界面的微动有关。而 C 型柄虽能实现稳定的骨水泥 - 骨界面,但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风险不容忽视,这可能与它的 “锥度滑移” 设计、相对较短的柄长以及圆形横截面等因素有关。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这些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选择髋关节置换的植入物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原发疾病、骨骼质量等。对于骨骼质量较好、活动量较大的患者,或许可以谨慎选择 C 型柄,但要密切关注假体周围骨折的风险;而对于那些对松动风险较为担忧的患者,Elite Plus 柄可能并非最佳选择。同时,研究人员也指出,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非随机对照试验、患者组间基线差异等,未来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这些结论。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为髋关节置换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让我们对 Charnley Elite Plus 柄和 C 型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有望推动临床实践中髋关节置换手术的优化,帮助更多患者重获健康的髋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