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患者生活质量提升的关键:自我效能与心理韧性的作用

【字体: 时间:2025年03月15日 来源:Discover Mental Health

编辑推荐:

  为探究心血管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发现自我效能和心理韧性通过问题导向应对策略提升生活质量。

Research
  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范围内导致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如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代,疾病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慢性疾病成为社会面临的重要健康和心理难题,而心血管疾病(CVDs)更是其中的关键。据统计,2019 年全球约 1790 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总数的 32% ,在伊朗,该疾病也是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承担了 20 - 23% 的疾病负担。
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关注心血管患者的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生活质量是健康和治疗体系的最终目标,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疾病治疗过程复杂,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更是重中之重。然而,目前对于影响心血管患者生活质量的心理因素,仍存在许多未知。自我效能(Self - efficacy)信念在预测与疾病相关的健康促进行为方面至关重要,它反映了患者对执行健康相关任务的信心。高自我效能的患者更有可能积极参与健康行为,如合理饮食、坚持锻炼、按时服药等。但自我效能与患者生活质量之间的具体关联,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心理韧性(Mental toughness)包含承诺、控制和挑战三个方面,拥有高心理韧性的人能更好地应对生活压力。已有研究表明,心理韧性与心血管患者的生活质量存在一定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存在其他中介因素,尚未得到充分探索。

应对策略(Coping strategies)作为管理压力的认知和行为努力,分为情绪导向(emotion - oriented)和问题导向(problem - oriented)两种方式。问题导向的应对策略有助于人们解决问题,而情绪导向的应对策略若过度使用,可能与压力相关疾病和较差的整体健康状况有关。但在心血管患者中,应对策略在自我效能、心理韧性与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此前研究并未深入探讨。

为了填补这些研究空白,来自伊朗克尔曼沙阿医科大学心血管研究中心(Cardiovascular Research Center, Kermanshah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等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名为 “Mediating role of coping strategi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ease management self - efficacy, mental toughnes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cardiovascular patients” 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Discover Mental Health》杂志上。

研究人员采用了描述性分析横断面研究方法,运用相关结构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进行研究。研究样本来自 2022 年伊朗西部一家专业心脏病医院的冠心病患者。为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人员设定了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包括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确诊患有心血管疾病且有医院病例档案;排除标准则涵盖了心脏手术患者、心力衰竭患者、近期有心肌梗死病史患者、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癌症患者、孕妇、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近期感染新冠患者以及药物滥用者等。

在数据收集方面,研究人员使用了多种经过验证的问卷,包括疾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Self - efficacy for managing disease questionnaire)、心理韧性量表(Mental toughness questionnaire)、应对策略量表(Coping strategies questionnaire)和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研究结果如下:

  1. 人口统计学特征:参与研究的 303 名患者中,男性占 50.2%(152 人),女性占 49.8%(151 人),平均年龄 52 岁,学历以大学学位为主(81.4%),婚姻状况多为已婚(82.7%)。
  2. 数据处理与模型评估:研究人员对数据进行了严格处理,通过多种统计检验确保数据质量。如通过 Kaiser - Meyer - Olkin(KMO)检验和 Bartlett 球形检验,验证了样本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对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各项指标表明研究模型和数据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结构效度。
  3. 变量关系分析:研究发现,自我效能和心理韧性通过问题导向的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直接或间接相关。自我效能正向影响问题导向的应对方式(β=0.226),进而提升生活质量(β=0.192)。心理韧性对生活质量有直接正向影响(β=0.276),也通过问题导向的应对方式产生间接影响(β=0.032)。而结构方程模型未证实情绪导向的应对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即自我效能和心理韧性无法通过情绪导向的应对方式对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此外,疾病管理自我效能越高的患者,生活质量也越高(β=0.352)。

在讨论部分,研究人员指出,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进一步证实了自我效能和心理韧性在提升心血管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自我效能高的患者更善于利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心理韧性强的患者能更好地适应压力,选择更有效的应对方式,从而提升生活质量。

然而,该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样本仅来自克尔曼沙阿的两家医院,文化差异可能限制研究结果的普遍性;研究使用的主观自填式问卷可能存在报告偏差;研究为相关性研究,无法明确因果关系。因此,研究人员建议未来开展纵向和干预性研究,进一步探索其他潜在的中介因素,如社会支持、药物依从性等对心血管患者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揭示了自我效能和心理韧性通过问题导向应对策略对心血管患者生活质量的积极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应重视患者的这些心理因素,通过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和心理韧性,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未来研究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索影响心血管患者生活质量的多种因素,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更全面的策略。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