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艾滋病防治的漫漫征途中,及时的 HIV 护理衔接(即初次确诊 HIV 后 1 个月内有 HIV 病毒载量或 CD4 计数测量记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是 HIV 护理连续体的起始点,更是实现病毒抑制、降低二次传播风险的关键,对于达成美国 “终结 HIV 流行(Ending the HIV Epidemic,EHE)” 计划的公共卫生目标意义非凡。然而,现实却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在美国,2022 年新诊断的 HIV 感染者中,整体及时护理衔接率为 82%,但南卡罗来纳州仅 78.1%。而且,种族不平等现象在 HIV 护理衔接中极为普遍,同年美国新诊断的黑人 / 非裔美国人 HIV 感染者中,78.3% 在 1 个月内实现护理衔接,而白人感染者的这一比例高达 82.1%,南卡罗来纳州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此前,虽然已有研究关注 HIV 护理结果中的种族差异,但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对护理衔接中种族差异的衡量方式较为单一,多局限于率差或率比,缺乏更全面的测量指标。另一方面,以往研究大多未采用多年纵向收集的数据,难以观察种族差异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且研究地域多集中于城市,对像南卡罗来纳州这样农村地区的社区因素探索不足。为填补这些知识空白,来自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阿诺德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全州范围的基于人群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Racial and Ethnic Health Disparities》杂志上。
研究人员为开展此项研究,收集了 2013 - 2020 年南卡罗来纳州所有新诊断的 HIV 感染者(≥18 岁)的数据。其中,南卡罗来纳州公共卫生部门的增强 HIV/AIDS 报告系统提供了个体的 CD4 计数和病毒载量数据,用于计算县级及时护理衔接百分比。多个公共数据库则提供了县级层面的各类变量信息。研究采用了多种测量指标,包括黑白比率(Black - White ratio)、差异指数(index of disparity,ID)、加权差异指数(weighted ID)和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来衡量县级及时护理衔接百分比的种族差异。同时,运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多种背景特征与差异指数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从 2013 年到 2020 年,南卡罗来纳州 46 个县在 HIV 护理衔接方面的种族差异持续存在,通过四种指标均能明显看出这一现象。在与县级特征的关联方面,种族居住隔离程度较低的县,在护理衔接上出现种族差异的风险更高,这一结论在 ID、加权 ID 和基尼系数三种测量中均得到验证。家庭结构较强的县,同样在这三种测量中都表现出更大的护理衔接种族差异。此外,仅在加权 ID 的分析中发现,初级医疗服务提供者较少的县,护理衔接的种族差异更大;仅在基尼系数的分析中发现,收入不平等程度较高的县,护理衔接的种族差异更大。而像宗教信仰依从率和未参保率等其他县级特征,与护理衔接的种族差异并无显著关联。
研究结论表明,南卡罗来纳州在 HIV 护理衔接方面的种族差异受到社会经济、医疗保健可及性和社区因素的复杂交互影响。收入不平等加剧了护理衔接的种族差异,可能是因为经济弱势社区在医疗基础设施、服务获取等方面存在更多障碍。家庭结构看似积极的因素,却与更大的种族差异相关,可能是由于传统家庭结构在某些社区强化了 HIV 相关的污名化,阻碍了感染者寻求护理。令人意外的是,种族隔离程度较高的地区护理衔接的种族差异反而较低,这或许得益于针对性的公共卫生干预、资源分配以及更强的社会或家庭网络支持。
这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首次运用多种测量方法和全州纵向数据集探索 HIV 护理衔接中的种族差异,为后续研究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结果提示,要减少种族差异,干预措施应具有文化敏感性,并充分考虑社区构成、家庭结构和收入不平等这些关键背景因素。例如,在收入不平等较高的地区,将社会服务融入 HIV 护理模式,加强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文化敏感性培训等。然而,该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部分县新确诊病例数少影响统计效力,未充分考虑个体心理社会变量、家庭内部关系和机构层面因素,存在可修改区域单元问题(modifiable areal unit problem,MAUP),且缺乏新冠疫情相关数据等。但这也为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期待后续研究能进一步深入探索这些复杂关系,为消除 HIV 护理衔接中的种族差异提供更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