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产后母亲预防产褥期败血症健康促进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母婴健康保驾护航

【字体: 时间:2025年03月12日 来源: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2.8

编辑推荐:

  研究人员针对产后母亲开展产褥期败血症健康促进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感知障碍和益处影响显著,意义重大。

  

产褥期败血症研究:守护母婴健康的关键探索

在生育的旅程中,产后母亲本应沉浸在新生命降临的喜悦里,然而,产褥期败血症(puerperal sepsis)却如同一朵阴霾,悄然威胁着她们的生命安全。产褥期败血症是指分娩时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侵袭,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炎性变化,它是全球范围内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全球每年约有 75,000 名孕产妇因它而失去生命 。在不同地区,产褥期败血症的发生率和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差异明显,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这一数据尤为惊人,严重影响着母婴健康和家庭幸福。
面对这样严峻的现状,为了探寻如何有效预防产褥期败血症,提升产后母亲的健康水平,来自孟加拉国国立高级护理教育与研究学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Nurs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和孟加拉国开放大学(Bangladesh Ope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 Salma Akhter、Fahima Khatun 等人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杂志上,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曙光。
此次研究采用了描述性相关研究设计。研究人员从达卡医学院医院(Dhaka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便利选取了 112 名产后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精心设计的结构化问卷,收集了参与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对预防产褥期败血症行为的感知益处、感知障碍、产后社会支持以及产褥期败血症预防行为等多方面的数据。之后运用描述性和推断性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探究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涵盖多个重要方面:
  1. 社会人口学和妊娠相关特征:参与者平均年龄 25.04 岁,多数完成中等教育,以穆斯林为主,大多居住在城市。平均家庭收入为 22,879 塔卡,近一半参与者怀孕超过 2 次且育有 2 个以上孩子。多数人在孕期进行 5 - 9 次产前检查,多在医学院和其他医疗机构分娩,剖宫产率较高。不少参与者存在分娩并发症,其中胎膜早破(PROM)占比达 34.1% 。
  2. 感知益处、感知障碍和社会支持情况:在感知益处方面,多数参与者认为使用卫生舒适的卫生巾、洗手等行为有助于预防产褥期败血症,但对检查恶露颜色和气味等行为的重视不足。感知障碍方面,大部分参与者认为医护人员未建议会阴护理、医疗机构未提供标准指南,不过家庭文化和家务繁忙对参与预防行为的阻碍较小。产后社会支持方面,参与者获得的社会支持较高,多数人在需要时有人陪伴就医、倾听倾诉 。
  3. 各因素间关系:社会人口学特征与健康促进行为模型各构念存在显著关联。例如,年龄、家庭月收入与感知益处、感知障碍及预防行为相关;居住地区与预防行为有关,农村居民预防行为较少;产前检查次数与预防行为和感知障碍相关,检查次数多的母亲预防行为更多 。同时,感知益处与预防行为呈显著正相关,感知障碍与预防行为呈显著负相关,而产后社会支持与预防行为无显著关联。
在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研究人员指出,感知障碍和益处对产后母亲预防产褥期败血症的健康促进行为有着深远影响。面临更多障碍的产后母亲,往往不太可能采取预防产褥期败血症的健康促进活动;而那些意识到健康促进行为益处的母亲,则会更多地践行预防措施。这一发现为后续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关键依据。
为了改善现状,研究建议加强产前护理和产后健康教育项目,通过提高母亲对预防行为益处的认知,改变她们的生活方式,进而提升母婴健康水平。同时,相关部门应通过战略规划消除阻碍,如优化医疗机构的服务,确保医护人员提供标准的指导和建议。此外,加强产后随访监测,合理安排医护人员配置,充分发挥护士在产后护理中的作用,也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为深入了解产后母亲预防产褥期败血症的健康促进行为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其研究结果对于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降低产褥期败血症的发生率,保障母婴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全球抗击产褥期败血症的斗争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