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探究(动态)社会规范干预能否促进超市植物性食品购买,研究发现该干预无效,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
在如今的西方社会,人们餐桌上的肉类常常 “唱主角”,但过量的肉类消费正给健康和环境带来双重挑战。从健康角度看,大量食用加工肉类,像培根、香肠等,与心血管疾病、2 型糖尿病以及部分癌症的发病风险上升紧密相关;从环境层面而言,红肉和加工肉类的生产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下降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将饮食结构从以动物性蛋白为主转向以植物性蛋白为主迫在眉睫。
在众多改变饮食结构的途径中,超市成为了一个关键的 “战场”。西方社会的消费者大多在超市采购食品,这使得超市成为推动大众饮食选择转变的理想场所。而 “助推(nudging)” 策略,作为一种能在不限制选择和改变经济激励的情况下,巧妙地影响人们行为的方法,在超市中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其中,社会规范助推,尤其是动态社会规范的传播,被视为促进健康和可持续饮食行为的有效手段。此前,动态规范在一些餐饮服务场所已显示出一定效果,但在超市这一复杂的零售环境中,其效果究竟如何还不得而知。
来自荷兰瓦赫宁根大学(Wageningen University)等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了解开这一谜题,开展了一项准实验研究,并将成果发表在《BMC Medicine》上。
研究人员采用了准实验研究设计,选取了荷兰的 3 家干预超市和 3 家对照超市,进行了为期 13 周的干预研究。研究数据来源于干预前 62 周和干预期间 13 周的超市销售数据。
为了实施干预措施,研究人员在干预超市的多个位置,如入口、肉类过道等,通过贴纸和横幅等方式,展示动态规范的文字信息,比如 “我们的顾客越来越多地购买素食 ——[超市名称] 提供丰富选择” 。同时,他们还采用了一些 “助推” 手段,像增加肉类替代品的视觉呈现,让其看起来比肉类的种类更丰富;将豆类产品放置在肉类和肉类替代品附近,方便顾客拿取。
在数据处理和分析阶段,研究人员从销售数据中提取了多种变量,包括肉类产品、肉类替代品(肉类替代品和豆类)的销售数据,以及它们之间的蛋白质含量比例等。主要的分析方法是使用 R 统计软件进行比较中断时间序列分析(CITS),以此来探究干预措施对肉类替代品销售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
- 主要结果:在干预前,对照超市肉类替代品的平均周销售量为M=371,931.2(SD=113,055.3)克,干预超市为M=299,012.5(SD=91,722.8)克。干预期间,对照超市的平均周销售量变为M=405,885.8(SD=102,872.1)克,干预超市为M=351,264.7(SD=108,580.8)克。经分析发现,(动态)社会规范干预并没有改变干预超市肉类替代品的销售情况,与干预前的销售趋势以及对照超市相比,差异均不显著(B=?685.9 ,95%CI[-9904.8; 8525.7])。
- 次要结果:干预措施对肉类替代品与肉类销售的比例、肉类的周销售量、肉类替代品的周销售量、豆类的周销售量以及肉类替代品蛋白质含量与总蛋白质含量的比例,均未产生显著影响(B值及 95% 置信区间表明差异不显著)。
- 敏感性分析:排除与对照超市干预前趋势略有不同的干预超市,以及纳入主分析中排除的异常值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主要结果相似,进一步验证了干预措施效果不明显的结论。
研究结论与讨论部分指出,在现实超市环境中,通过文本和物理环境传播(动态)社会规范,并没有改变肉类替代品(肉类替代品和豆类)、肉类的销售情况,也未对相关蛋白质含量比例产生影响。这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比如荷兰消费者对肉类的强烈偏好、超市中肉类消费规范的显著存在、干预措施的显著性不足、消费者食品购买行为的习惯性,以及干预实施的保真度问题等。
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虽然(动态)社会规范干预在此次研究中未取得预期效果,但它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研究人员提出,未来或许需要更多结构性干预措施,如价格促销、征收碳税等,来促进超市中植物性食品的购买,减少肉类购买。同时,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此类干预对消费者社会规范认知的影响,以及结合个体调查数据,深入了解消费者在肉类消费方面的考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