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对比截肢时机的临床结局并确定风险因素,研究人员回顾性分析患者,发现延迟截肢有诸多不良影响,意义重大。
在医学领域,肢体创伤的治疗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当严重的下肢创伤发生时,医生们常常面临两难抉择:是立即进行截肢手术,还是尝试保肢治疗?如果选择保肢,后续的延迟截肢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些问题困扰着医学界,也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以往,截肢被视为严重肢体创伤的一种治疗手段,但对于原发性截肢和保肢治疗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在美国,创伤导致的肢体截肢占比达 45%,而在韩国,创伤更是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比例超过 75%。由于许多肢体严重创伤的患者相对年轻健康,截肢作为一种 “改变人生” 的手术,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希望尽量避免。随着现代重建技术和医疗手段的发展,保肢策略成为了一种可能。然而,严重下肢创伤是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根据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TLS)指南,在手术室中为控制出血,有时需要考虑截肢。而且,保肢治疗的效果也存在争议,此前的研究表明,保肢治疗可能不会改善功能结局,还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或需要多次手术。延迟截肢(涉及保肢尝试)与早期截肢相比,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频率更高。此外,残肢长度对功能结局有着决定性影响,再截肢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而关于截肢时机与再截肢之间关系的研究却较为匮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韩国 Ajou 大学医学院外科创伤外科分部和骨科的研究人员 Jinjoo Kim、Wanseon Choi、Wontae Cho 和 Jonghwan Moon 开展了一项回顾性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
研究人员利用 2016 - 2022 年期间单一一级创伤中心的电子病历(EMR),对因钝性创伤导致下肢损伤的成年患者进行了研究。他们根据截肢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截肢组(伤后 48 小时内)和延迟截肢组(伤后 48 小时后)。研究的主要结局是比较最终截肢水平并确定导致截肢水平更靠近近端的风险因素;次要结局包括并发症发生情况、死亡率、住院时间和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长等。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人员首先明确了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损伤特征、合并症、治疗过程和并发症等数据。通过回顾病历、临床照片、影像学检查等评估下肢创伤情况,并计算肢体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ESS)。在分析数据时,使用 Shapiro - Wilk 检验正态性,根据数据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如 Mann - Whitney U 检验、两样本 t 检验、卡方检验或 Fisher 精确检验等。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确定截肢水平改变的风险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共有 199 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 132 例(66.3%)接受早期截肢,67 例(33.7%)接受延迟截肢。早期截肢组的 MESS 评分显著更高,多由高能量损伤机制导致,且严重肢体缺血更为常见;延迟截肢组肢体缺血时间超过 6 小时的患者数量明显更多。延迟截肢组的平均截肢时间为 11.9±7.3 天,感染和组织坏死是延迟截肢的主要原因。虽然两组再截肢率、预测截肢水平、最终截肢水平和总体残端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延迟截肢组最终截肢水平向更靠近近端改变的比例显著高于早期截肢组(35.8% vs. 14.4%)。在并发症方面,延迟截肢组创伤相关并发症和横纹肌溶解症发生率更高,还出现了更多的骨筋膜室综合征、褥疮和骨髓炎。延迟截肢组的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天数显著增加,但在 ISS>15 的患者中,两组在 ICU 住院时长和住院时间上无显著差异。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表明,伤后 48 小时后的延迟截肢、存在基础疾病和截肢残端深部手术部位感染(SSI)是导致截肢水平更靠近近端的显著风险因素。
在讨论部分,研究人员指出,尽管肢体保肢技术不断进步,但截肢与保肢的选择仍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综合判断。本研究纳入了较多严重多发伤患者,与以往研究相比更具代表性。研究发现延迟截肢虽不影响总体死亡率,但会增加创伤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延长住院和 ICU 停留时间,还可能导致残肢更短。不过,该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预测截肢水平评估困难、排除部分患者、结果仅适用于平民创伤以及缺乏长期随访等。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首次评估了影响最终截肢水平改变的风险因素,为临床医生在处理下肢创伤时提供了重要参考。虽然研究存在局限性,但它为未来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奠定了基础,有望进一步完善下肢创伤的治疗策略,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