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 4Y - 和 5Y - 氧化锆抛光:粗糙度、色泽与光泽的微妙变化

【字体: 时间:2025年03月09日 来源:Clinical Oral Investigations 3.1

编辑推荐:

  研究人员探究抛光系统对 4Y-TZP 和 5Y-TZP 氧化锆的影响,发现抛光改变其粗糙度、光泽和颜色,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氧化锆抛光研究:口腔修复领域的新探索

在口腔修复的世界里,氧化锆材料凭借其出色的强度和高效的制作工艺,逐渐成为了修复界的 “明星”。尤其是含有 4mol% 或 5mol% 氧化钇(4Y-TZP 或 5Y-TZP)的氧化锆,不仅具备更高的半透明度,能为患者带来更美观的修复效果,还因其整体加工模式,减少了牙齿预备时的创伤,降低了崩瓷、分层和断裂的风险。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为了达到理想的咬合和邻接关系,修复体往往需要经过精细调整,而这一过程通常会使用金刚石磨头在水冷条件下进行打磨,不可避免地导致表面粗糙。这就好比精心打造的艺术品被蒙上了一层灰尘,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
粗糙的表面就像一个 “细菌温床”,当表面粗糙度超过一定阈值(轮廓仪测量的 Ra=0.2μm)时,菌斑更容易堆积,进而引发(继发)龋齿、牙龈炎和牙周病。而且,这种不平整的表面还会影响患者的舒适度,毕竟舌头对于 0.25 - 0.5μm 大小的凹凸就已经相当敏感。此外,粗糙表面还可能影响修复体的光学性能,改变光的反射和折射,进而影响修复体的半透明度、光泽和颜色,破坏整体美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对氧化锆修复体进行最后的抛光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来自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医院(UKR University Hospital Regensburg)修复牙科系的 Laura Koch、Sebastian Hahnel、Angelika Rauch 和 Martin Rosentritt 等研究人员,针对这一现象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Clinical Oral Investigations》上,为口腔修复领域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研究方法:严谨设计,精准测量

研究人员为了探究抛光系统对 4Y-TZP5Y-TZP 两种氧化锆材料的粗糙度、光泽和颜色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严谨的实验。首先,他们制备了标准化的样本,从 4Y-TZP(DD cube ONE, G824, Dental Direkt, G;强度 1200 ± 150MPa)和 5Y-TZP(DD cubeX2, G714, Dental Direkt, G)材料上切割出直径 5.9mm、高度 3mm 的圆盘形样本,每组 8 个,每种材料共 128 个样本(120 个用于抛光实验,8 个作为烧结对照),并将其分为 15 组。
所有样本在进行不同抛光处理前,都先使用带角度的手机(T1 line, Sirona)配合金刚石磨头(882 - 014F - FG, 27 至 76μm, NTI, Kahla, G)在标准化条件下(50ml/min 的水冷速度、2N 的压力、40,000rpm 的转速、以 500mm/min 的恒定速度进行 18 次往复运动)进行预处理打磨。随后,使用三种不同的口腔内抛光系统对样本进行处理,这些抛光系统在抛光步骤数量(2 步 vs. 3 步)、磨粒尺寸(107 - 181μm vs. 64 - 126μm vs. 27 - 76μm)和基质(天然橡胶、聚氨酯)方面存在差异。同时,通过改变往复运动次数(18 次、42 次、66 次,转速为 10,000rpm)和调整转速(5,000、10,000、15,000rpm,运动次数为 42 次)来模拟不同的应用参数。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样本始终以 500mm/min 的恒定速度、2N 的压力和 50ml/min 的恒定水冷速度进行抛光,每次抛光步骤后,抛光方向与打磨方向成 90° 改变。
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使用 3D 激光扫描显微镜(KJ 3D, Keyence, Osaka, Japan;扫描区域 2000x1000μm, )根据 ISO 25178 - 2:2021 标准测量粗糙度(Sz, Sa);使用光泽度计(ZGM, Zehntner Testing, Sissach, Switzerland)按照 ISO 2813:2014 标准在 60° 角下测量光泽度;利用分光光度计(CM - 3500d, Konica - Minolta, Chiyoda, Japan)在黑色背景下,依据 ISO/CIE 11664 - 4:2019 标准通过 CIELAB 系统测定颜色稳定性,并计算颜色变化(ΔE)。最后,运用 SPSS 28.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包括 Shapiro - Wilk 检验数据正态分布、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 检验进行事后分析、Pearson 相关性分析以及单变量方差分析表示中间子效应,显著性水平设定为

研究结果:数据背后的抛光奥秘

  1. 4Y-TZP 材料的表现
    • 粗糙度:平均粗糙度 Sa 在 2.45 ± 0.93μm 至 6.47 ± 0.26μm 之间变化,与烧结对照组(5.59 ± 0.55μm)相比有显著差异(span data-custom-copy-text="\(p0.001\)" );最大粗糙度 Sz 在 32.92 ± 12.59μm 至 99.32 ± 19.87μm 之间变化,与对照组(58.78 ± 2.42μm)相比差异显著(span data-custom-copy-text="\(p0.001\)" )。
    • 光泽度:光泽度值在 28.9 ± 4.23 至 102.39 ± 18.63 GU 之间,与对照组(10.51 ± 2.43 GU)相比差异显著(span data-custom-copy-text="\(p0.001\)" )。
    • 颜色变化:ΔE 结果在 0.39 ± 0.34 至 6.30 ± 1.22 之间,各抛光步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span data-custom-copy-text="\(p0.001\)" )。同时,Sa 与 Sz、光泽度、ΔE 均有显著相关性;Sz 与光泽度、ΔE 也显著相关;光泽度与 ΔE 同样显著相关。抛光步骤与所有测试参数相关,抛光参数(运动次数 x 转速)与光泽度和 ΔE 相关。
  2. 5Y-TZP 材料的表现
    • 粗糙度:平均粗糙度 Sa 在 2.31 ± 0.19μm 至 6.54 ± 0.22μm 之间变化,与烧结对照组(5.06 ± 0.41μm)相比差异显著(span data-custom-copy-text="\(p0.001\)" );最大粗糙度 Sz 在 31.45 ± 3.02μm 至 90.75 ± 12.59μm 之间变化,与对照组(56.28 ± 2.69μm)相比差异显著(span data-custom-copy-text="\(p0.001\)" )。
    • 光泽度:光泽度值在 33.19 ± 3.68 至 101.28 ± 10.00 GU 之间,与对照组(16.01 ± 3.74 GU)相比差异显著(span data-custom-copy-text="\(p0.001\)" )。
    • 颜色变化:ΔE 结果在 0.87 ± 0.71 至 7.50 ± 1.67 之间,各抛光步骤之间差异显著(span data-custom-copy-text="\(p0.001\)" )。Sa 与 Sz、光泽度、ΔE 显著相关;Sz 与光泽度、ΔE 显著相关;光泽度与 ΔE 显著相关。抛光类型仅与光泽度有微弱相关性,抛光步骤与所有测试参数相关,抛光参数仅与光泽度相关。
  3. 中间子效应:研究发现,材料抛光类型对 Sa、Sz 和 ΔE 有显著中间子效应;ΔE 还受抛光类型运动次数、材料抛光类型抛光步骤、材料抛光类型运动次数、材料抛光步骤运动次数、材料抛光类型抛光步骤运动次数的影响;光泽度受材料、材料运动次数、抛光步骤运动次数、材料抛光类型运动次数、材料抛光步骤 * 运动次数的影响。

研究结论与讨论:开启口腔修复新征程

通过本次研究,研究人员发现部分原假设不成立,即抛光器类型和加工条件对不同氧化锆的实验结果有显著影响。在粗糙度方面,所有抛光系统在最后抛光阶段几乎都能显著降低粗糙度,含橡胶的抛光系统在降低 Sa 和 Sz 方面表现更优;3 步抛光系统在完成最后一步后粗糙度最低;较高的转速和较多的运动次数倾向于产生更低的 Sa。在光泽度方面,所有抛光系统都能显著提高光泽度,含橡胶的抛光系统在提高光泽度上效果更好;对于 4Y-TZP,3 步抛光系统(CG)在最后抛光阶段能获得更高光泽度,对于 5Y-TZP,2 步(CSD)和 3 步(CG)抛光系统效果相似;较高转速倾向于产生较低光泽度,运动次数与光泽度呈正相关,但在 42 次运动时达到最大值。在颜色变化方面,CG 和 CSD 抛光系统在最后抛光阶段产生的颜色差异最大,所有样本抛光后颜色更绿(-a)、更蓝(-b)和更暗(-L),颜色变化仅与抛光步骤相关,运动次数越多,颜色变化越大。
此外,研究还发现两种氧化锆的抛光结果存在差异,5Y-TZP 的 Sa 低于 4Y-TZP,5Y-TZP 在抛光后的颜色差异大于 4Y-TZP。在抛光步骤方面,2 步抛光系统在某些情况下能达到与 3 步抛光系统相似的效果,可能更具效率。
这项研究为口腔修复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临床医生可以根据这些结果,更合理地选择抛光系统和参数,以优化氧化锆修复体的表面质量,提高修复效果,为患者带来更美观、舒适且健康的口腔修复体验。然而,该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使用的是单一制造商的未染色氧化锆材料,且抛光实验在二维平板上进行,并非多维口腔修复体。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以获得更全面、更具临床实用性的结论。

涓嬭浇瀹夋嵎浼︾數瀛愪功銆婇€氳繃缁嗚優浠h阿鎻ず鏂扮殑鑽墿闈剁偣銆嬫帰绱㈠浣曢€氳繃浠h阿鍒嗘瀽淇冭繘鎮ㄧ殑鑽墿鍙戠幇鐮旂┒

10x Genomics鏂板搧Visium HD 寮€鍚崟缁嗚優鍒嗚鲸鐜囩殑鍏ㄨ浆褰曠粍绌洪棿鍒嗘瀽锛�

娆㈣繋涓嬭浇Twist銆婁笉鏂彉鍖栫殑CRISPR绛涢€夋牸灞€銆嬬數瀛愪功

鍗曠粏鑳炴祴搴忓叆闂ㄥぇ璁插爞 - 娣卞叆浜嗚В浠庣涓€涓崟缁嗚優瀹為獙璁捐鍒版暟鎹川鎺т笌鍙鍖栬В鏋�

涓嬭浇銆婄粏鑳炲唴铔嬬櫧璐ㄤ簰浣滃垎鏋愭柟娉曠數瀛愪功銆�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