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大脑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而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EF)就像是这台仪器的 “指挥官”,它主要集中在大脑的前额叶皮层,负责调节孩子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帮助他们朝着特定目标前进。比如,当孩子在课堂上需要集中注意力听讲时,执行功能就发挥作用,让他们抑制分心的想法,专注于老师的讲课内容;在完成作业时,执行功能帮助他们规划解题步骤、记住知识点。EF 的核心技能包括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更高级的 EF 还涉及推理、解决问题和规划能力。
EF 的发展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成就至关重要,它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就开始发展,尤其是在学前阶段,EF 的发展变化迅速且差异较大,这个时期的 EF 水平能够预测孩子未来在入学准备、自我调节、社交能力、行为问题、心理理论、学习能力和学业成就等方面的表现。然而,目前关于幼儿期 EF 和养育行为与学龄儿童的韧性(Resilience,指个体在面对重大压力、挑战或逆境时,能够适应并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自我调节效能(Self-regulatory Efficacy,指个体在各种情境中对控制自己思想、情感、注意力和行为的自信程度)以及行为问题之间的纵向研究较为匮乏,也很少有研究同时对这些变量进行建模分析,以了解它们随时间的相互关联。为了填补这些研究空白,来自泰国朱拉隆功大学(Chulalongkor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 Lalin Rungsattatharm、Priyakorn Tasingha 等人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上。
研究人员从一项自孩子 6 个月大就开始的纵向研究中选取了 195 名参与者,这些参与者来自泰国中高社会经济背景家庭。研究过程中,家长分别在孩子 4 岁、6 岁和 9 岁时报告孩子的 EF 困难、行为问题以及自己的养育行为,孩子在 9 岁时报告自己的韧性和自我调节效能。研究人员使用了行为评定执行功能量表学前版(Behavior Rating Inventory of Executive Function-Preschool version,BRIEF-P)、行为评定执行功能量表(Behavior Rating Inventory of Executive Function,BRIEF)、养育风格与维度问卷简版(Parenting Styles and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 short version,PSDQ short version)、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韧性因素量表(Resilience Factors Scale,RFS)以及自我调节效能问卷等多种工具进行评估。之后,研究人员通过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和路径分析等统计方法,在调整了年龄、性别、主要照顾者和母亲教育程度等混杂因素后,探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路径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支持了部分假设。4 岁和 6 岁时的积极养育方式与更低的 EF 困难和更少的儿童行为问题直接相关;4 岁时父母积极养育方式更多的孩子,6 岁时 EF 困难更少,这一间接效应由 4 岁时 EF 困难的减少或 6 岁时积极养育方式的增加所介导;4 岁和 6 岁时父母积极养育方式更多的孩子,6 岁和 9 岁时行为问题更少,分别由 4 岁和 6 岁时行为问题的减少所介导。EF 困难与同年龄的行为问题呈正相关,4 岁时的行为问题与 6 岁时的 EF 困难直接相关,6 岁时的 EF 困难与 9 岁时的行为问题直接相关,但 4 岁时的 EF 困难与 6 岁时的行为问题是间接关系,由 6 岁时积极养育行为的减少所介导。6 岁时的 EF 困难与 9 岁时的韧性呈直接负相关,4 岁和 6 岁时的 EF 困难通过降低 9 岁时的韧性,间接影响 9 岁时的自我调节效能;4 岁和 6 岁时的 EF 困难还通过降低 9 岁时的韧性和自我调节效能,或增加 4 岁和 6 岁时的行为问题,间接影响 9 岁时的行为问题。4 岁和 6 岁时的积极养育行为通过减少早期 EF 困难和行为问题,间接与 9 岁时的韧性和更少的行为问题相关;相反,4 岁和 6 岁时积极养育行为减少,会通过增加 EF 困难、降低韧性和自我调节效能,或增加 4 岁和 6 岁时的行为问题,间接导致 9 岁时的行为问题678。
研究结论与讨论
该研究首次纵向探究了幼儿期 EF 和养育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它们对学龄儿童韧性、自我调节效能和行为问题的后续影响。研究发现,4 岁和 6 岁时的 EF 困难与 9 岁时的韧性降低、自我调节效能降低和行为问题增加存在直接和间接关系;4 岁和 6 岁时的积极养育行为则通过减轻学前阶段的 EF 困难和行为问题,间接与 9 岁时的韧性增强、自我调节效能提高和行为问题减少相关。这表明,即使是处于低童年逆境风险的儿童,在学前阶段促进 EF 发展也至关重要,因为这可以显著提高他们在学龄期的韧性。同时,研究也强调了积极养育方式在促进孩子各方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养育行为不仅与降低 EF 困难和行为问题直接相关,还能通过多种间接途径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例如,积极养育行为可以为孩子提供稳定的环境、有效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 EF,进而减少行为问题,提高自我调节效能和韧性。
不过,该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研究对象来自泰国中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这限制了研究结果对不同背景人群的普适性;研究主要依赖家长自我报告,可能存在回忆和社会期望偏差,且未测量言语能力等其他相关因素;自我调节效能问卷主要关注学术任务和学校相关活动中的自我调节,未来研究应拓展到孩子生活的更多场景;此外,由于研究的纵向性质,无法明确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尽管如此,该研究的纵向队列设计和对多种混杂因素的调整,使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价值。它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早期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提示在儿科初级保健中,应考虑实施积极养育计划,从幼儿期开始促进孩子 EF 发展、改善养育行为,这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韧性、自我调节效能,减少行为问题,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