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解决光合生物生产产量不足问题,研究人员探究蓝藻昼夜节律对碳分配影响,发现主观夜间蔗糖产量更高,具重要意义。
蓝藻昼夜节律调控:解锁生物生产高效密码
在生物制造的奇妙世界里,蓝藻(Cyanobacteria)就像一群隐藏着巨大潜力的 “小精灵”,一直吸引着科学家们的目光。它们能利用光合作用,将阳光、二氧化碳转化为各种有用的物质,有望成为生产工业化学品、燃料和食物的 “绿色工厂”。然而,现实却给这份美好期望泼了冷水。目前,光合生物生产的产量不足,成为其迈向工业化的 “拦路虎”。其中,碳分配的难题尤为突出,产品形成与细胞生长、碳储存之间对碳源的竞争激烈,就像几个孩子在争抢有限的糖果,让生产效率大打折扣。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来自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踏上了探索之旅。他们聚焦于聚球藻(Synechococcus elongatus)PCC 7942,深入探究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调控对蓝藻碳分配的影响,试图找到提高生物生产效率的 “钥匙”。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Microbial Cell Factories》上,为光合生物生产领域带来了新的曙光。
研究人员开展此项研究时,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在培养实验方面,对经过代谢工程改造、能够生产和分泌蔗糖的聚球藻 PCC 7942 CscB/SPS 进行培养,严格控制培养条件,并对其进行同步化处理。在检测分析技术上,采用多种手段对培养过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精准测定,如通过测量光密度(OD750)和细胞计数监测生长情况;利用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技术(GC - MS)对蔗糖进行定量分析;借助转录组分析技术,在多个时间点收集样本,对 RNA 进行测序和分析,从而深入了解基因表达变化。
下面来看看具体的研究结果:
- 昼夜节律对生长模式的影响:研究人员通过监测生物量积累(OD750)和细胞数量,发现聚球藻在主观白天和夜间呈现出不同的生长模式。在实验的前 4 小时,主观白天和夜间培养的生物量增长相似,但在 6 - 8 小时,主观白天的培养物生长速率更快。而细胞分裂方面,主观夜间早期细胞分裂停止,细胞数量在 2 小时后趋于平稳,主观白天则是前 4 小时有限分裂,后 4 小时显著增殖。这表明昼夜节律在调控聚球藻生长模式中起着关键作用,并且不同生长阶段会影响细胞资源在生长、维持和产品形成之间的分配。
- 碳分配的差异:昼夜节律对细胞外蔗糖积累和细胞内糖原含量影响显著。主观白天细胞分泌的蔗糖量仅为夜间的约 30%,同时,白天细胞持续积累糖原,夜间则出现明显的糖原消耗。这种碳分配模式说明,糖原积累与蔗糖生产之间存在对固定碳的竞争关系,昼夜节律通过调控这种关系影响生物生产效率。
- 分子机制探究:为了解主观夜间蔗糖产量增加的分子基础,研究人员进行了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在聚球藻的 2706 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有 768 个(28%)在不同时间点表达发生显著变化。主观夜间,光合作用相关途径的基因表达下调,但同时,参与糖原降解、戊糖磷酸途径(OPPP)、丙酮酸代谢等途径的基因表达上调。这些变化使得在主观夜间,蔗糖前体葡萄糖 - 1 - 磷酸和果糖 - 6 - 磷酸的可用性增加,同时维持了细胞的氧化还原平衡,为蔗糖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合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昼夜节律调控在蓝藻的生物生产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主观夜间,尽管光合作用相关装置有所下调,但聚球藻的蔗糖产量比主观白天高约三倍。这一现象与糖原积累减少、细胞分裂停止同步,表明竞争代谢过程在时间上实现了分离。基于这些发现,研究人员提出了两种优化蓝藻生物生产产量的策略。一是利用生物生产菌株的自然昼夜节律调节,优化培养条件,在竞争减少的代谢状态下激活异源途径,如在夜间阶段前激活蔗糖生产途径,可使碳通量最大化地流向产品形成。二是运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对蓝藻菌株进行工程改造,减少碳浪费,例如修改糖原代谢调节因子、细胞分裂控制元件等关键靶点。然而,这些策略在工业实施过程中仍面临挑战,如大规模培养中代谢开关的精确时间控制、菌株稳定性和代谢负担等问题。尽管如此,这项研究为优化蓝藻生物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对推动光合生物生产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蓝藻碳分配的调控机制,为未来开发高效的光合生物生产系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望在未来实现光合生物生产的工业化突破,让蓝藻这一 “绿色工厂” 真正发挥出巨大的生产潜力。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