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解决评估青少年自伤想法与行为的中文工具稀缺问题,研究人员验证 SITBI-C,其信效度良好,可评估自杀风险。
# 中国版青少年自伤想法与行为访谈量表(SITBI-C)的验证研究: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新利器
在青春的赛道上,青少年们本应绽放着活力与希望。然而,近年来,自杀和自伤行为却如阴霾般笼罩着青少年群体,成为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自杀是 15 - 29 岁人群的第三大死因 ,在台湾,15 - 24 岁人群中自杀更是位居第二大死因。而且,台湾青少年自杀率呈上升趋势,2022 年 15 - 24 岁人群的粗自杀死亡率相比前一年显著上升了 11.5% 。自伤想法和行为(Self-Injurious Thoughts and Behaviors,SITB)涵盖自杀意念、自杀企图以及非自杀性自伤等多种情况,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生命健康。美国一项全国性调查发现,17.6% 的高中生曾有过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 ,台湾的调查也显示,过去一年里,10.1% 的青少年有过自伤行为,19% 有过自杀意念 。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准确评估青少年的自伤想法和行为至关重要。但现有的评估工具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术语使用不一致,不同研究中对相似行为的定义和分类各不相同,这使得研究结果难以比较和解释,也影响了临床诊断和治疗。虽然西方广泛使用的自伤想法与行为访谈量表(Self-Injurious Thoughts and Behaviors Interview,SITBI)能解决部分术语问题,且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性,但在非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有效性证据不足,中文领域也缺乏全面评估青少年 SITB 的量表。
为填补这一空白,台北马偕纪念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验证中国版 SITBI(SITBI-C)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该研究旨在评估 SITBI-C 在台湾青少年精神科门诊患者中的心理测量学特性,为评估青少年自杀风险提供可靠的工具。
研究人员从台湾一家医学中心的精神科门诊招募了 195 名 12 - 18 岁、有自伤想法和行为病史的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过程遵循相关伦理准则,获得了机构审查委员会的批准,并取得了参与者及其法定监护人的知情同意。
研究中采用了多种测量工具,其中 SITBI-C 是在原 SITBI 基础上改编的,包含 169 个项目,分为自杀意念(Suicidal Ideation,SI)、自杀计划(Suicide Plan,SP)、自杀企图(Suicide Attempt,SA)、非自杀性自伤(NSSI)、非自杀性自伤想法(Thoughts of NSSI)和自杀姿态(Suicide Gesture,SG)六个模块。翻译过程经过双语研究团队、双语精神科医生的反复翻译和审核,并由多位儿童精神科医生和资深研究人员评估其概念效度和表面效度。同时,还使用了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9,PHQ-9)、儿童边缘性人格障碍访谈(Childhood Interview for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CI-BPD)、罗森伯格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RSES)、贝克绝望量表(Beck Hopelessness Scale,BHS)、情绪调节困难量表(Difficulties in Emotion Regulation Scale,DERS)和儿童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问卷(Kiddie-Schedule for Affective Disorders and Schizophrenia,K-SADS-E)等工具,用于评估不同方面的心理特征,以验证 SITBI-C 的效度。
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如描述性分析计算各项指标的均值、标准差和频率;使用 Cohen’s kappa(κ)统计量评估 SITBI-C 的重测信度,用 Fleiss’ kappa 统计量评估评分者间信度;通过 Spearman 等级相关性分析评估 SITBI-C 的同时效度,并采用 Bonferroni 校正调整多重比较 。
研究结果
- 参与者特征:195 名青少年中,66.7% 为女性,平均年龄 15.7 岁。大部分参与者为高中学历(52.3%),存在多种精神科共病,如睡眠觉醒障碍(67.2%)、抑郁障碍(65.6%)、焦虑障碍(60.5%)和神经发育障碍(46.7%) 。
- 描述性结果:SI 最为普遍,95.4% 的参与者有过此经历;77.9% 报告有过 NSSI 想法,73.8% 有过 NSSI 行为;80% 表达过 SP,超三分之一至少有过一次 SA。SITB 通常在 12 - 14 岁开始出现,SI 往往是首发症状。SITB 严重程度为中到高,除 SG 外,最常见的意图是 “摆脱不良情绪” 。
- 信度结果:对 30 名参与者进行一周后的重测,六种 SITB 的 kappa 值均为 1,表明重测信度完美。三位研究人员对 10 名参与者的音频资料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在 SITB 的存在、频率、强度、意图、触发因素、特征以及未来发生可能性等方面,评分者间信度均为优秀(kappa 值或组内相关系数 ICC 在 0.86 - 1 之间) 。
- 效度结果:SITBI-C 与 K-SADS-E 在终身 SI、SP 和 SA 方面一致性完美(κ = 1.0)。与 PHQ-9 第 9 项在过去一个月和一周的 SI 存在情况上,kappa 值分别为 0.697 和 0.787,呈高度一致性;与 NSSI 想法在过去一个月和一周的 kappa 值均为 0.52,呈中度一致性 。SITBI-C 与其他效度测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它与 PHQ-9 第 9 项相关性强,与 SP、SA、NSSI 等呈中度相关,与 BHS、RSES、DERS 和 CI-BPD 第 7 项也有显著相关性,表明具有良好的同时效度,但与 SG 相关性不显著 。
研究结论与意义
研究表明,SITBI-C 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性,重测信度和评分者间信度高,同时效度良好,与原英文版本一致。这意味着 SITBI-C 适用于评估中国青少年群体的自杀倾向,可用于研究和临床环境中,帮助诊断和评估 SITB 的严重程度,为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然而,该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仅来自一家医院,限制了研究结果的普遍性;研究未关注父母与青少年、临床医生与青少年之间的一致性。未来研究可纳入社区样本,探索多信息源评估方法,以进一步完善对青少年 SITB 的评估。总体而言,这项研究为青少年自杀风险评估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对预防青少年自杀、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娑撳娴囩€瑰宓庢导锔炬暩鐎涙劒鍔熼妴濠団偓姘崇箖缂佸棜鍎禒锝堥樋閹活厾銇氶弬鎵畱閼筋垳澧块棃鍓佸仯閵嗗甯扮槐銏狀洤娴f洟鈧俺绻冩禒锝堥樋閸掑棙鐎芥穱鍐箻閹劎娈戦懡顖滃⒖閸欐垹骞囬惍鏃傗敀
10x Genomics閺傛澘鎼isium HD 瀵偓閸氼垰宕熺紒鍡氬劒閸掑棜椴搁悳鍥╂畱閸忋劏娴嗚ぐ鏇犵矋缁屾椽妫块崚鍡樼€介敍锟�
濞嗐垼绻嬫稉瀣祰Twist閵嗗﹣绗夐弬顓炲綁閸栨牜娈慍RISPR缁涙盯鈧鐗哥仦鈧妴瀣暩鐎涙劒鍔�
閸楁洜绮忛懗鐐寸ゴ鎼村繐鍙嗛梻銊ャ亣鐠佹彃鐖� - 濞e崬鍙嗘禍鍡毿掓禒搴n儑娑撯偓娑擃亜宕熺紒鍡氬劒鐎圭偤鐛欑拋鎹愵吀閸掔増鏆熼幑顔垮窛閹貉傜瑢閸欘垵顫嬮崠鏍掗弸锟�
娑撳娴囬妴濠勭矎閼崇偛鍞撮摂瀣鐠愩劋绨版担婊冨瀻閺嬫劖鏌熷▔鏇犳暩鐎涙劒鍔熼妴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