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来自南非西北大学(North-West University)、尼日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Nigeria)、约翰内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Johannesburg)等机构的研究人员 Mercy C. Ogwuegbu、Olalekan C. Olatunde 等人开展了相关研究。他们利用西方朴树叶水提取物,通过绿色合成技术制备了 Co3O4和 Ag 掺杂 Co3O4(Ag-Co3O4)纳米颗粒,并对这些纳米颗粒的结构、形态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同时研究了它们的抗菌和抗真菌活性。该研究成果发表在《Heliyon》杂志上。
研究人员在此次研究中用到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通过 X 射线衍射(XRD)分析纳米材料的结构特性;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纳米颗粒中化学键的性质;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进行形态学研究;运用紫外 - 可见光谱(UV-vis)研究纳米颗粒的光吸收特性。在抗菌和抗真菌活性测试方面,采用琼脂孔扩散法和肉汤稀释法,分别对纳米颗粒的抗菌和抗真菌效果进行评估。
结构和功能基团分析:XRD 图谱证实了 Co3O4的面心立方尖晶石结构的形成,并且在掺杂 Ag 后,晶体结构发生了轻微的改变。FTIR 光谱显示,合成的 Co3O4和 Ag-Co3O4纳米颗粒中存在与 Co3+-O、Co2+-O 相关的振动峰,以及其他与自旋 el 结构和吸附水分子相关的峰。Ag 的引入导致了特征峰位置和强度的变化,表明自旋 el 结构发生了扭曲。
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SEM 和 TEM 图像显示,Co3O4具有颗粒状且均匀的形态,有一些可见的孔隙,而 Ag-Co3O4的形态则更为不规则且聚集。Ag 的掺杂改变了纳米材料的形态,这可能会影响其催化和抗菌活性。
光学性质:UV-vis 吸收光谱表明,两种材料在紫外区域都有吸收,这源于电荷转移跃迁。Ag 掺杂使材料在可见光区域的光吸收强度有所增加,并且通过 Tauc 图发现,Ag 掺杂导致带隙能量从 2.06 eV 缩小到 1.81 eV,这意味着 Ag 掺杂改变了 Co3O4的电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