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超加工食品会伤害你的肠道——炎症是如何发生的

【字体: 时间:2025年03月10日 来源:Nutrients

编辑推荐:

  超加工食品破坏肠道微生物群平衡,引起炎症,减少微生物多样性,增加肠道通透性。这种微生物群失衡会导致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IBD、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

  

最新研究表明,超加工食品(UPFs)会引发炎症、破坏肠道菌群平衡,甚至可能导致糖尿病、癌症和神经性疾病。这或许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饮食选择。

超加工食品(UPFs)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通过促进炎症环境、降低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增加肠道通透性,从而引发炎症和菌群失调。在最近发表于《Nutrients》杂志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进一步探讨了超加工食品对肠道通透性和菌群的影响。

超加工食品的特征

超加工食品(UPFs)被定义为含有五种或更多成分的工业配方,通常包括添加剂、糖、油、脂肪、盐和防腐剂。这些食品往往缺乏对消化和菌群健康至关重要的膳食纤维。

在超加工食品的生产过程中,会采用多种工业工艺以确保其保质期延长,并提升其口感、质地和便利性。例如,美拉德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加工技术,它可以改善食品的色泽、风味和质地,但其产物可能具有促氧化和致癌作用。

挤出工艺可能导致脂质氧化,随后不饱和脂肪酸降解并形成自由基。氢化工艺(通常用于制造人造黄油)也会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水平。

研究表明,晚上进食的人更有可能摄入超加工食品。事实上,一项最新的荟萃分析报告指出,高超加工食品摄入量会对睡眠时长和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无论年龄大小。

超加工食品对肠道菌群的不良影响 

超加工食品的摄入可能导致促炎症微生物菌株的增殖,并降低肠道微生物的α多样性。研究还表明,超加工食品的摄入会减少短链脂肪酸(SCFAs)和其他保护性胃肠道代谢物的产生。这些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导致全身性炎症和氧化应激,这两者都是多种慢性疾病的特征。

与摄入少量超加工食品的人相比,高超加工食品摄入者肠道菌群中有害细菌的水平更高,包括格兰氏阳性菌、布劳特氏菌、肉杆菌科和拟杆菌科。此外,高超加工食品摄入还与罗氏菌和拉克诺螺旋菌(两者均产生短链脂肪酸)水平降低有关。

超加工食品中使用的乳化剂会抑制具有抗炎特性的有益细菌的增殖,从而增加肠道通透性和细菌易位至血液的风险。许多超加工食品还富含饱和脂肪,这会增加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病风险。

高脂饮食可能导致粪肠杆菌、拟杆菌、疣微菌、双歧杆菌和梭菌属的水平降低,同时促进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促炎症细胞因子的增殖。饱和脂肪还会促进肝脏中过多的脂肪积累和高胰岛素血症。

超加工食品诱导的菌群失调与人类健康

糖尿病

研究表明,超加工食品诱导的菌群变化会增加个体患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风险。例如,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增加会影响2型糖尿病(T2D)的发病。此外,摄入富含超加工食品的饮食者体内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水平较低,这种菌可改善胰岛素水平、敏感性和体重控制。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由肠道黏膜炎症引起的。IBD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衡可能会增强肠道屏障的通透性并激活免疫系统。

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结肠通常表现出α多样性降低和抗炎细菌种类减少,包括罗氏菌和阿克曼菌。在IBD患者中,肠道炎症的增加可能与胆汁酸代谢、短链脂肪酸产生和色氨酸代谢的变化有关。

癌症

西方饮食是结直肠癌(CRC)发病率上升的关键因素之一。与结直肠癌相关的菌群失调特征包括抗炎细菌的减少、菌群多样性的降低和致病菌的增加。

在腺瘤和结直肠癌中,主要涉及的菌种包括脆弱拟杆菌、核糖体福赛坦菌和微小副杆菌。这些促癌细菌可能产生多种代谢物,如活性氧或毒素,这些物质可导致DNA损伤。

神经性疾病 

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与肠道菌群的组成密切相关,这种联系通过“肠-脑轴”实现。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导致帕金森病(PD)和阿尔茨海默病(AD)等精神病理状况。

重度抑郁症患者通常表现出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包括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的水平较低。

结论  

需要进一步研究超加工食品摄入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和其他慢性疾病的机制。尽管如此,研究结果强调了对超加工食品生产进行更严格监管的必要性,并要求对含有超加工食品成分的食品进行详细标注。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

    生物通精彩推荐 • mRNAm6A通过 5’ UTR 区 H3K4me3 修饰调控基因表达的新发现 • 六氟环氧丙烷二聚酸(GenX)对小鼠雄性生殖毒性的单细胞转录组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