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鳖博物馆标本历史 DNA 提取研究解读:开启遗传研究新视野 在生物多样性的探索征程中,博物馆犹如一座巨大的宝藏库,收藏着无数珍贵的标本。这些标本不仅是生物历史的见证者,更是遗传学研究的潜在 “富矿”。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标本的 DNA 往往因保存时间长、保存条件不佳等因素而严重降解,加上可能存在的污染问题,使得它们很难被纳入遗传研究的范畴,就像被上了一把锁,难以开启其中蕴含的遗传信息。
DNA 条形码技术,利用细胞色素 c 氧化酶亚基 I(COI)片段进行物种鉴定,以其高效性和可靠性在分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该技术依赖完整的条形码区域 DNA,对于稀有和历史博物馆标本来说,这无疑是一大挑战。新一代测序(NGS)技术虽为遗传研究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却成本高昂且对生物信息学专业知识要求极高。相比之下,条形码技术相对经济且易操作,因此,如何优化从历史标本中提取可用 DNA 的方法,成为科研人员亟待攻克的难题。
在此背景下,森肯堡研究所和法兰克福自然历史博物馆(Senckenberg Research Institute and Natural History Museum Frankfurt)以及歌德大学(Goeth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 Katarzyna Von?ina 和 Julia D. Sigwart 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聚焦于石鳖(chitons)这一海洋无脊椎动物类群,石鳖在博物馆中常以整体干制标本的形式保存,其足部和内脏或肌肉带完好,为遗传研究提供了潜在的优质组织来源。研究人员旨在通过设计石鳖特异性 COI 引物,获取短 COI 条形码,辅助石鳖物种鉴定,挖掘石鳖博物馆标本的遗传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Organisms Diversity & Evolution》。
研究人员为开展此项研究,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从森肯堡研究所和法兰克福自然历史博物馆挑选了多个物种、多个批次的石鳖干制标本,并选取两个乙醇保存的样本作为对照。在样本处理上,从石鳖足部获取组织样本,在严格的防污染环境下,使用 QIAamp DNA Micro Kit 试剂盒提取 DNA。接着,基于 13 种石鳖的完整 COI 基因设计了特异性引物,通过一系列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引物筛选和验证。最后,利用 PCR 扩增技术对提取的 DNA 进行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分析 。
研究结果
DNA 扩增与测序成果:在分析的 21 个样本中,76% 的样本 DNA 扩增成功,这一结果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得到清晰验证。成功扩增的样本涵盖多个分类科,表明所设计的引物在石鳖类群中具有广泛适用性。在成功扩增的样本中,52% 获得了适合下游分析的高质量序列,修剪后的序列长度在 172 - 227 碱基对(bp)之间。
DNA 浓度与样本年龄的关系:提取样本的 DNA 浓度差异显著,范围从 0.23 - 39.7 ng/μL,但 DNA 浓度并不能一致地预测扩增是否成功。成功扩增的样本年龄跨度从 2 年到 140 年,未发现样本年龄与 DNA 扩增或测序的成功与否存在明显关联。
该研究表明,利用专门设计的引物靶向短内部 COI 片段,并在实验室采取避免外源污染的措施,从软体动物的干制博物馆标本中成功进行 DNA 条形码分析是可行的。研究发现,历史 DNA(hDNA)样本的实验结果具有不可预测性,其成功与否取决于样本状况、存储历史以及可能的物种特异性因素,这些因素往往难以提前确定。尽管如此,研究人员成功扩增了超过 100 年的标本,这一成果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