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虫的世界里,社会性的起源与演化一直是生物学家们热衷探索的神秘领域。地球上,众多昆虫构建起复杂的社会体系,从忙碌的蚂蚁王国到秩序井然的蜜蜂蜂巢,它们的社会性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家们推测,复杂的昆虫社会很可能是从简单的社会形态逐步演化而来,而兼性社会性昆虫(facultatively social insects),即那些既可以独居又能群居的昆虫,就成为了解开这一演化谜题的关键钥匙。通过研究它们,我们能够洞悉社会行为在早期演化阶段的成本与收益,以及促使昆虫从独居走向群居的种种因素。
小木匠蜂属(Ceratina)的蜜蜂,因其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较高比例的兼性社会性物种,成为了研究昆虫社会性的绝佳模型。然而,在这个大家族中,克里特岛特有的 Ceratina teunisseni 却一直蒙着神秘的面纱,自 1997 年被描述后,几乎没有关于它的研究报道。为了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来自查尔斯大学、捷克国家博物馆等机构的研究人员 M. Mikát、D. Benda 等人,踏上了对 C. teunisseni 的深入研究之旅,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Insectes Sociaux》杂志上,为我们揭示了这种小木匠蜂独特的生活习性和社会行为。
研究人员在克里特岛的多个地点展开了研究工作,收集数据的时间跨度覆盖了 2018 年至 2023 年,几乎涵盖了 C. teunisseni 的整个筑巢季节。他们在自然和半自然栖息地中寻找蜂巢,通过细心观察和收集,对 316 个 C. teunisseni 蜂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对蜂巢的结构、巢内成员的性别和数量、幼虫的发育阶段等进行了仔细记录,同时还对成年雌蜂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测量,包括头部宽度、翅膀磨损程度以及卵巢发育情况等,以此来探究它们的社会地位和繁殖角色。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分析不同月份蜂巢的类型和数量,来研究 C. teunisseni 的筑巢物候(nesting phenology),了解其在不同季节的繁殖规律。
研究发现,C. teunisseni 是一种兼性社会性物种,在其种群中,独居巢和社会巢(多雌巢和包含雄性的多雌巢)同时存在。不过,社会巢的比例相对较低,仅占 8%。社会巢通常包含两个成年雌蜂,但也有最多五个雌蜂的情况被记录。在一些活动育雏巢和全育雏巢中,偶尔还能发现雄性的身影。这一社会结构与其他已研究的地中海地区同亚属物种,如 C. cypriaca、C. mandibularis 和 C. albosticta 相似,也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一些 Ceratina 物种类似。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技术方法。首先是野外采集,在克里特岛多个地点收集 C. teunisseni 的巢穴,涵盖不同时间,获取大量样本。其次是形态测量,对成年雌蜂的头部宽度、翅膀磨损程度和卵巢发育进行测量,辅助判断其社会地位和繁殖角色。最后是统计分析,利用 R 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社会地位、物候等因素对育雏细胞数量等指标的影响。
C. teunisseni 的研究为我们理解昆虫社会性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它的兼性社会性特征以及在不同季节社会巢比例的变化,展示了社会行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研究表明,社会巢的形成与巢址再利用、季节变化以及繁殖风险密切相关,这为解释昆虫如何在进化过程中从独居走向群居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巢址竞争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为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生态驱动因素提供了重要依据。未来,对 C. teunisseni 和其他兼性社会性昆虫的深入研究,有望揭示更多关于昆虫社会演化的奥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上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