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克里特岛特有小木匠蜂的筑巢、物候与社会性:揭开昆虫社会演化的神秘面纱

【字体: 时间:2025年03月06日 来源:Insectes Sociaux 1.4

编辑推荐:

  研究人员探究克里特岛特有小木匠蜂(Ceratina teunisseni)的社会和筑巢生物学,发现其为兼性社会性物种,对理解昆虫社会性起源意义重大。

  

探索小木匠蜂的奇妙世界:从独居到群居的生存奥秘

在昆虫的世界里,社会性的起源与演化一直是生物学家们热衷探索的神秘领域。地球上,众多昆虫构建起复杂的社会体系,从忙碌的蚂蚁王国到秩序井然的蜜蜂蜂巢,它们的社会性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家们推测,复杂的昆虫社会很可能是从简单的社会形态逐步演化而来,而兼性社会性昆虫(facultatively social insects),即那些既可以独居又能群居的昆虫,就成为了解开这一演化谜题的关键钥匙。通过研究它们,我们能够洞悉社会行为在早期演化阶段的成本与收益,以及促使昆虫从独居走向群居的种种因素。
小木匠蜂属(Ceratina)的蜜蜂,因其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较高比例的兼性社会性物种,成为了研究昆虫社会性的绝佳模型。然而,在这个大家族中,克里特岛特有的 Ceratina teunisseni 却一直蒙着神秘的面纱,自 1997 年被描述后,几乎没有关于它的研究报道。为了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来自查尔斯大学、捷克国家博物馆等机构的研究人员 M. Mikát、D. Benda 等人,踏上了对 C. teunisseni 的深入研究之旅,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Insectes Sociaux》杂志上,为我们揭示了这种小木匠蜂独特的生活习性和社会行为。
研究人员在克里特岛的多个地点展开了研究工作,收集数据的时间跨度覆盖了 2018 年至 2023 年,几乎涵盖了 C. teunisseni 的整个筑巢季节。他们在自然和半自然栖息地中寻找蜂巢,通过细心观察和收集,对 316 个 C. teunisseni 蜂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对蜂巢的结构、巢内成员的性别和数量、幼虫的发育阶段等进行了仔细记录,同时还对成年雌蜂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测量,包括头部宽度、翅膀磨损程度以及卵巢发育情况等,以此来探究它们的社会地位和繁殖角色。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分析不同月份蜂巢的类型和数量,来研究 C. teunisseni 的筑巢物候(nesting phenology),了解其在不同季节的繁殖规律。
研究发现,C. teunisseni 是一种兼性社会性物种,在其种群中,独居巢和社会巢(多雌巢和包含雄性的多雌巢)同时存在。不过,社会巢的比例相对较低,仅占 8%。社会巢通常包含两个成年雌蜂,但也有最多五个雌蜂的情况被记录。在一些活动育雏巢和全育雏巢中,偶尔还能发现雄性的身影。这一社会结构与其他已研究的地中海地区同亚属物种,如 C. cypriaca、C. mandibularis 和 C. albosticta 相似,也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一些 Ceratina 物种类似。
从筑巢物候来看,C. teunisseni 的筑巢季节相当长,在整个研究期间都能发现活动育雏巢。通过对雌蜂翅膀磨损程度的分析,研究人员推测该物种可能是二化性或多化性物种,即一个季节内会出现多代繁殖。而且,随着筑巢季节的推进,社会巢的比例逐渐增加,在九月份达到最高。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在季节末期,年轻雌蜂独立繁殖的风险较高,剩余时间不足以完成筑巢周期,因此留在原生巢中担任守卫角色,协助母亲繁殖,对它们来说是一种更有利的选择。
在巢址方面,C. teunisseni 主要以黑莓(Rubus spp.)为筑巢底物,占 72%,其他常见的底物还包括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茴香(Foeniculum vulgare)等。值得注意的是,13% 的 C. teunisseni 巢是通过侵占其他膜翅目昆虫的巢穴而来,这表明该物种在巢址选择上存在竞争,而有限的筑巢机会可能是促使其形成社会巢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C. teunisseni 的蜂巢结构具有典型的 Ceratina 蜜蜂特征,但每个巢中育雏细胞的数量相对较少。在社会全育雏巢中,育雏细胞的数量通常比独居全育雏巢多,这表明社会性对繁殖有一定的益处,尽管群居时的人均繁殖力略有下降,但社会巢整体失败的概率可能更低,最终的适应性收益可能更大。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技术方法。首先是野外采集,在克里特岛多个地点收集 C. teunisseni 的巢穴,涵盖不同时间,获取大量样本。其次是形态测量,对成年雌蜂的头部宽度、翅膀磨损程度和卵巢发育进行测量,辅助判断其社会地位和繁殖角色。最后是统计分析,利用 R 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社会地位、物候等因素对育雏细胞数量等指标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C. teunisseni 的分布广泛,在多数研究地点都有发现,是克里特岛采集样本中第三常见的 Ceratina 物种。筑巢底物方面,黑莓是其主要选择,同时也利用其他多种植物。成年个体的性别比显著偏向雌性,且性别比在不同月份略有差异。
筑巢物候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变化。六月份,活动育雏巢和洞穴较多;七月份,全育雏巢成为最常见类型;八月份,全育雏巢仍占主导,活动育雏巢比例也较高;九月份,成熟育雏巢最多,但全育雏巢和洞穴数量也不少。雌蜂翅膀磨损程度在季节内总体稳定且略有下降,反映出不同代雌蜂的繁殖情况。
社会巢的比例在季节内变化显著,六月份没有发现社会巢,七月份占 4%,八月份为 6%,九月份则大幅上升至 29%。在全育雏巢结构方面,巢的平均长度为 14.08cm,入口洞穴长 8.34cm,平均育雏细胞数为 2.87 个。社会全育雏巢的育雏细胞数(4.13 个)显著多于独居全育雏巢(2.71 个),但人均繁殖力在独居巢中略高(独居巢 2.71,社会巢 1.83)。全育雏巢中,空细胞平均有 1.29 个,且几乎所有巢的最后一个育雏细胞与入口洞穴不隔开,母亲通常在入口洞穴守护,很少检查育雏细胞。
在雌蜂特征方面,社会初级雌蜂的卵巢发育程度(平均三个最大卵母细胞长度总和为 0.76mm)明显高于社会次级雌蜂(0.18mm)。独居雌蜂、社会初级雌蜂和社会次级雌蜂的头部宽度没有显著差异,但翅膀磨损程度差异显著,社会次级雌蜂的翅膀磨损程度最低。
C. teunisseni 的研究为我们理解昆虫社会性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它的兼性社会性特征以及在不同季节社会巢比例的变化,展示了社会行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研究表明,社会巢的形成与巢址再利用、季节变化以及繁殖风险密切相关,这为解释昆虫如何在进化过程中从独居走向群居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巢址竞争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为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生态驱动因素提供了重要依据。未来,对 C. teunisseni 和其他兼性社会性昆虫的深入研究,有望揭示更多关于昆虫社会演化的奥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上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