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研究人员为优化18F-FET PET 资源分配,基于 MRI 的 rCBV 值构建流程,可有效分诊患者。
高级别胶质瘤是成年人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脑肿瘤,如同隐藏在大脑中的 “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针对高级别胶质瘤的标准治疗方案是先进行最大安全范围的切除手术,随后开展放疗,可选择联合化疗,最后进行以替莫唑胺为基础的维持化疗。然而,这种肿瘤具有极高的复发率,就像顽强的 “野草”,春风吹又生,所以需要频繁进行短期的随访成像。
在随访成像手段中,磁共振成像(MRI)凭借其无创性和广泛的可及性,成为了首选方式。但它也有 “烦恼”,在治疗后的早期阶段,MRI 很难区分肿瘤进展和治疗相关改变。治疗相关改变会在 MRI 上呈现出新的、增大的强化病灶,与肿瘤进展的表现极为相似,可实际上它只是一种暂时的炎症反应,并非肿瘤真的 “卷土重来”。这一困境就像在迷雾中辨别方向,让医生难以抉择,到底是要加大治疗力度,还是维持现有方案,错误的判断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尤其是使用 O-(2-[18F] 氟代乙基)-L - 酪氨酸(18F-FET)的 PET 检查,虽然在诊断上更准确,能通过追踪氨基酸代谢来发现肿瘤细胞的 “蛛丝马迹”,提供独特的功能信息,是 MRI 的有力补充。但它却因为费用报销困难,以及在许多国家和医疗体系中未被批准用于胶质瘤诊断,导致其应用受限,就像一位 “孤胆英雄”,虽有高强本领,却难以施展。
为了打破这一困局,来自瑞士苏黎世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提出了一种基于 MRI 动态磁敏感对比(DSC)灌注衍生的相对脑血容量(rCBV)值的序贯、阈值化流程,以此来筛选需要额外进行18F-FET PET 扫描的患者,优化18F-FET PET 的资源分配。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为胶质瘤的诊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人员从 2016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期间,基于放射学信息系统(RIS)进行全面检索,筛选出接受过标准治疗且在 MRI 上出现新的或增大的强化病灶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这些患者在 MRI 检查后的 4 个月内进行了18F-FET PET 扫描,同时排除了一些不符合条件的患者,如影像质量不佳、特定成像表现影响评估的患者。之后,研究人员对 MRI 的 DSC 灌注数据和18F-FET PET 数据进行详细分析,计算 rCBV 值和肿瘤与背景比值(TBR)等关键指标。
研究结果令人振奋。在确定的 41 例患者的 49 个病灶中,研究发现当 rCBV 阈值设定为 2.4 时,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当 rCBV 高于 2.4 时,MRI 诊断肿瘤进展的准确率高达 100%;而当 rCBV 低于 2.4 时,MRI 虽然会出现 19 例假阴性结果,但18F-FET PET 能够将其中 18/19(95%)的假阴性重新分类,使得整个流程的总体准确率达到了 48/49(98%)。这意味着这个新流程就像一个精准的 “导航仪”,能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而且,该流程还使得18F-FET PET 扫描的数量减少了 42.8%,所需成像数(NNI)为 50,显著优化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研究结论和讨论来看,这个基于 rCBV 阈值的流程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它为18F-FET PET 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了有效策略,即使在18F-FET PET 可用性受限的情况下,也能让真正需要的患者得到精准诊断。虽然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回顾性研究的设计、检查时间间隔较长等,但这也反映了临床实践中的现实情况。随着18F-FET PET 在全球的应用逐渐推广,这个流程有望在未来的胶质瘤诊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希望和更好的生活质量。它就像一把钥匙,为解开胶质瘤诊断的难题打开了新的大门,引领着胶质瘤诊疗技术朝着更加精准、高效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