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研究人员利用德国 PIAAC-L 数据研究认知技能与年龄关系,发现技能并非随年龄必然衰退,该结论有重要意义。
认知技能与年龄关系的新探索:打破传统认知的研究之旅
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认知技能似乎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早早走下坡路,就像一台逐渐老化的机器,功能慢慢衰退。从过往的研究来看,基于横截面数据得出的年龄 - 技能曲线显示,认知技能可能在 30 岁甚至更早便开始下降。这一观点可不得了,要知道,认知技能可是和个人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紧密相连的。在如今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大背景下,如果认知技能真的这么早就开始衰退,那对社会的人力资本无疑是个巨大的威胁,就像给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设置了重重障碍。
为了拨开这层迷雾,弄清楚认知技能与年龄之间的真实关系,来自国外的研究人员借助德国成人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AAC)的纵向数据(PIAAC-L)展开了深入研究。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认知。
研究人员在这项研究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关键技术方法:一是利用 PIAAC-L 项目中对同一批德国成年人在 2011/2012 年和 2015 年进行的两次测试数据,样本涵盖 16 - 65 岁人群,具有代表性;二是通过项目中对个体技能使用情况的详细调查,构建技能使用的综合衡量指标;三是运用统计方法,如调整测量误差以解决回归均值问题,并通过累积调整后的边际技能变化来绘制年龄 - 技能曲线。
研究结果
- 平均年龄 - 技能曲线:从横截面数据来看,认知技能似乎在 20 多岁末到 30 多岁初就开始下降,德国样本中识字能力从 20 岁起稳步下降,算术能力在 30 多岁末开始下降。但这一结果存在问题,因为它混淆了年龄和队列效应,不能反映个体真实的年龄 - 技能关系。而通过纵向数据调整测量误差后发现,识字和算术技能在 40 多岁前显著提升,识字技能在 46 岁达到峰值,算术技能在 41 岁达到峰值,之后识字技能略有下降,算术技能下降更明显。
- 按技能使用和背景划分的年龄 - 技能模式
- 技能使用差异:研究人员按技能使用频率将样本分为两组,发现技能使用频率高于中位数的人群,在观察的年龄范围内(直至 65 岁),技能从未下降,反而持续增长到 50 多岁后趋于平稳;而技能使用频率低于中位数的人群,在 30 多岁中期就开始出现技能衰退。这表明技能使用在技能的保持和提升中起着关键作用。
- 背景特征差异:不同职业、教育水平和性别的人群,年龄 - 技能模式也有所不同。白领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技能使用频率较高,其技能在整个年龄范围内持续增长;蓝领和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技能使用频率低,技能较早开始衰退。在性别方面,女性在年龄较大时,尤其是算术技能,下降更为明显。回归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技能使用、职业、教育和性别对技能变化的显著影响。
- 40 岁后的技能轨迹:在 40 岁以上人群中,技能使用频率依然是影响技能变化的关键因素。即使是原本技能有增长趋势的群体(如白领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只有高技能使用频率的个体才会出现技能增长;而原本技能有下降趋势的群体(如蓝领和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高技能使用频率能避免技能衰退。不过,女性在算术技能方面,使用频率对年龄 - 技能关系的影响相对较小。
研究结论与讨论
这项研究意义重大,它打破了传统观念中认知技能随年龄必然衰退的认知。研究表明,认知技能并非从成年早期就开始下降,而是在中年时期仍有增长空间,且后期的潜在衰退也并非不可避免,这与技能使用密切相关。对于老龄化国家而言,这一发现无疑是个好消息,意味着通过鼓励技能使用,有可能避免或延缓认知技能的衰退。
与以往研究相比,该研究使用纵向数据,有效分离了年龄和队列效应,避免了横截面数据和合成队列方法的局限性。同时,研究结果也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中关于认知老化的研究相呼应,为解释认知技能随年龄变化的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然而,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数据仅涵盖 16 - 65 岁人群,对于 65 岁以上人群的技能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仅在德国进行,结论的普适性还需在其他国家验证;研究聚焦识字和算术技能,与其他认知技能及智力成分的关系尚不明确;研究方法也存在潜在的队列偏差等问题。
尽管存在不足,但这项研究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也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强调了促进成年人终身学习和技能使用的重要性,有望推动社会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提升人力资本方面采取更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