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来开展研究。首先,进行了一项观察性研究,选取 2015 年 1 月至 11 月期间符合条件的患者作为样本队列。通过收集患者的电子病历获取临床信息,包括年龄、性别、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CKD 分级等。利用数字血压计测量血压,采集空腹血样检测矿物质代谢、肾功能和炎症标志物。最重要的是,使用 B 型超声(3.5 - MHz 凸阵换能器)测量 PAT 厚度,且由专业人员操作并由不知患者数据的放射科专家处理图像。
研究结果如下:
患者基本特征:研究共纳入 83 例接受维生素 D 或其类似物治疗的 CKD 患者,平均年龄 58.3±16 岁,女性占 57.83%。近一半患者为 CKD - G3 期,55.4% 的患者有 CVD 病史。多数患者(55.42%)接受口服胆钙化醇(1000 U / 天)治疗,其次是骨化三醇(0.5 mcg / 天,32.53%)和帕立骨化醇(1 mcg / 天,12.05%)。
基于 CVD 病史的参数比较:有 CVD 病史的患者血清尿素、尿酸、iPTH 水平显著高于无 CVD 病史患者,eGFR 显著更低,炎症指标 C 反应蛋白(C - Reactive Protein,CRP)也更高。同时,有 CVD 病史患者的平均 PAT 厚度高于无 CVD 病史患者,但差异接近统计学意义(0.99 vs. 0.80 cm;SD ± 0.30;p ~ 0.05)。
不同治疗组的 PAT 厚度比较:在有 CVD 病史的患者中,接受帕立骨化醇治疗的患者 PAT 积累显著少于接受胆钙化醇或骨化三醇治疗的患者(p<0.05) 。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该研究表明 PAT 厚度与 CKD 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可能存在关联,PAT 作为心血管疾病风险潜在标志物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帕立骨化醇治疗组中,有 CVD 病史的患者比例相对较低,且 PAT 厚度明显减小,这表明帕立骨化醇可能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不过,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研究设计为观察性,无法确定因果关系,样本量较小,缺乏一些炎症标志物和骨矿物质代谢参数数据,维生素 D 血清水平数据缺失较多等。
尽管如此,该研究仍具有重要意义。它揭示了维生素 D 类似物治疗对 CKD 患者 PAT 厚度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需要更多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进一步明确 PAT、脂肪因子、骨矿物质代谢和心血管健康之间的机制联系,有望开发出针对 CKD 患者的新型治疗策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