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细胞的浸润与机制:激活的 T 细胞在与 hMO 共培养时,表现出更强的浸润能力,且优先定位于 MAP2+神经元附近。通过分析发现,浸润的 T 细胞高表达 LFA-1 和 VLA-4 整合素,而 hMO 组织表达其相应配体 ICAM-1 和 VCAM-1,这些分子可能促进 T 细胞的浸润和稳定相互作用。此外,趋化因子受体 CXCR4 在浸润 T 细胞上低表达,提示其在疾病相关的 T 细胞脑浸润机制可能更为复杂56。
T 细胞浸润的影响:T 细胞浸润 hMO 后,导致 hMO 内细胞死亡增加和 MAP2 信号降低,即神经元损失。进一步研究发现,浸润的 T 细胞包括 CD4+和 CD8+ T 细胞,CD8+ T 细胞表达细胞毒性和脱颗粒标记物,如 CD107a 和颗粒酶 B,同时 T 细胞还分泌促炎和调节性细胞因子,如 IFN-γ、IL-17、TNF-α 和 IL-10 等,表明 T 细胞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神经元损伤78。
hMO 的易感性差异:研究发现,60 天龄的 hMO 比 30 天龄的 hMO 更容易受到 T 细胞的浸润,且 T 细胞浸润对 hMO 的影响更大,这可能与衰老过程中神经系统对免疫细胞的敏感性变化有关。此外,与人类大脑皮质类器官(human cerebral organoids,hCO)相比,hMO 对 T 细胞的浸润更为敏感,T 细胞浸润 hCO 后,细胞死亡和 MAP2 信号变化不明显,表明中脑样组织对 T 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更为脆弱910。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该 3D 共培养模型为研究 T 细胞与神经元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多功能平台,揭示了脑类器官对 T 细胞浸润和细胞毒性作用的年龄和区域特异性易感性。尽管该模型存在一定局限性,如缺乏 BBB 机制,但为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后续可利用血管化脑类器官或 BBB 组装体来研究 T 细胞穿越 BBB 的机制,同时引入小胶质细胞可进一步增强模型的相关性。此外,该模型使用的是健康供体的细胞,未来可纳入 PD 患者来源的细胞,更准确地模拟 PD 病理过程,深入探究免疫相关机制,为开发针对 PD 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免疫调节治疗策略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