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甲苷 IV(As)是从黄芪根中提取的小分子皂苷,具有抗氧化、抗炎等多种功效,在脓毒症治疗方面有广阔前景,然而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不佳,限制了临床应用。为了攻克这些难题,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麻醉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深入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杂志上。
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在细胞和动物实验方面,收集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BNs)、培养多种细胞系,建立脓毒症小鼠模型;采用网络药理学预测 As 作用靶点;运用分子对接研究 As 与 IκBα 的结合模式;通过 Western blotting、ELISA 等实验检测蛋白和细胞因子水平;制备 ZIF-8、As@Z 和 As@ZM 纳米材料,并对其进行表征分析 。
As 对组织细胞的影响:As 处理的中性粒细胞条件培养基能抑制内皮细胞和肺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和死亡,减轻组织细胞损伤。
As@ZM 纳米颗粒的特性及疗效:制备的 As@ZM 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理化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能特异性靶向中性粒细胞并控制 As 的释放。与单独使用 As 相比,As@ZM 纳米颗粒显著提高了 As 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在治疗脓毒症小鼠时,能更有效地抑制 NETs 水平和炎症反应,减轻器官损伤,提高小鼠的 7 天存活率。
研究结论表明,As 通过与 IκBα 结合,间接抑制 P65 的释放和激活,减少 NETs 释放,抑制炎症因子,同时 As 处理的中性粒细胞条件培养基可抑制内皮细胞和肺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和死亡,减轻脓毒症中重要靶器官的损伤。此外,As@ZM 纳米颗粒显著提高了 As 的疗效,为脓毒症的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不过,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巨噬细胞和 T 细胞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仅针对 NETs 进行治疗可能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未来或许需要联合针对脓毒症多个方面的治疗方法,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NETs 在病原体清除和微生物群落维持方面有重要作用,盲目过度消除 NETs 可能会破坏宿主防御机制,如何平衡 NETs 的清除与宿主防御功能,是未来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但总体而言,该研究为脓毒症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为后续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