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 》中国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PSEN1、PSEN2 和 APP 基因突变新发现与功能解析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2月28日 来源: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 8.0
阿尔茨海默病(AD),这个名字听起来或许有些陌生,但它的另一个称呼 ——“老年痴呆症”,却让人耳熟能详。它就像大脑中的 “橡皮擦”,悄无声息地擦去患者的记忆,让他们逐渐迷失在自己的世界里。AD 主要分为早发型(EOAD)和晚发型,其中 EOAD 患者在 65 岁前就发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目前,虽然已知 PSEN1、PSEN2 和 APP 基因变异是 EOAD 的主要遗传病因,但在中国人群中,针对这三种基因变异的研究还存在诸多空白。一方面,缺乏对中国 EOAD 患者大规模队列的遗传调查,对这些基因变异的频率、类型和致病性了解不足;另一方面,对于已发现的变异,其功能影响和致病机制也有待进一步明确。为了填补这些空白,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重要研究,试图揭开 EOAD 在中国患者中的遗传秘密。
研究人员从 2014 年 7 月 1 日至 2024 年 4 月 31 日,在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建立的数据库中,连续招募了 304 例中国汉族的 EOAD 患者,并招募 292 例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这些患者和对照者就像是研究的 “拼图碎片”,每一个都至关重要。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神经心理学测试、基因检测和神经影像学检查,全面收集数据,为后续分析做准备。
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是全外显子测序(WES),它就像一把 “基因显微镜”,可以对患者基因组 DNA 进行全面检测,找出潜在的遗传变异。研究人员利用多种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工具,对测序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筛选出与痴呆相关的单核苷酸变异(SNVs)和插入缺失(InDels)。为了验证变异的功能,研究人员构建表达质粒,将其转染到细胞中,再通过 ELISA 和 Western blot 等技术,检测 Aβ 水平和蛋白表达情况,深入探究变异对 Aβ 生成和 PS1 成熟的影响。
研究结果十分丰富。在患者的基本特征方面,304 例 EOAD 患者发病年龄在 28 - 65 岁,平均 55.5±7.7 岁,其中 19.7% 有痴呆家族史,80.3% 为散发性病例。通过对 APOE 基因型分析发现,EOAD 患者中 ApoE ε4 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增加,这进一步证实了它是中国 EOAD 患者的危险因素。
在基因变异的发现与解读上,研究人员发现 26 例患者(8.6%)携带 PSEN1、PSEN2 和 APP 的罕见变异,其中 PSEN1 有 16 例(5.3%),PSEN2 有 6 例(2.0%),APP 有 4 例(1.3%)。根据 ACMG 标准,共鉴定出 4 个致病性变异、12 个可能致病性变异和 8 个意义未明变异(VUS)。研究还发现 8 个新变异,如 PSEN1 p.Q56R、PSEN1 p.L174P 等,这些新变异在结构上大多位于关键区域,预示着它们可能对蛋白功能有重要影响。
对变异携带者临床特征的研究发现,所有携带 PSEN1、PSEN2 和 APP 变异的 26 例患者都符合可能 AD 的临床诊断。不同患者的症状和病程各有特点,如 PSEN1 p.L174P 变异的患者发病早,无家族史,而 PSEN1 p.R377M 变异的患者有家族史,记忆衰退明显。通过对部分患者的家系进行 Segregation analysis 发现,一些变异在家族成员中呈现一定的遗传规律,但也有部分变异不符合预期的遗传模式。
在关键的功能分析上,研究人员发现 PS1 L174P、S289P、R377M、Y466C,PS2 V214L 和 M239T 突变体均会增加 Aβ42水平和 Aβ42/Aβ40比值,表明这些突变体可能是 AD 的致病因素。进一步研究 PS1 成熟过程发现,PS1 L174P、R377M 和 Y466C 突变体可降低 PS1 的成熟度,这可能是它们影响 Aβ 生成的重要机制之一。而 APP D197N 和 APP D252V 突变体对 Aβ40或 Aβ42的产生没有显著影响,但由于它们位于 APP 蛋白的关键区域,其致病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在研究结论与讨论部分,研究人员发现了 15 个 PSEN1、5 个 PSEN2 和 4 个 APP 罕见变异,其中 8 个为新变异。对部分未进行过功能分析的变异进行研究后,发现它们可能是 AD 的致病因素。这些结果凸显了 APP/PSENs 变异在中国 EOAD 患者中的普遍性和致病性意义,拓展了 EOAD 的表型和基因型谱。不过,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量有限,部分变异的致病性还需进一步确认,一些相关基因的罕见变异也有待深入研究。但总体而言,这项研究为 EOAD 的遗传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为未来开发基于机制的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攻克 EOAD 带来了新的希望。
10x Genomics闁哄倹婢橀幖顪渋sium HD 鐎殿喒鍋撻柛姘煎灠瀹曠喓绱掗崱姘姃闁告帒妫滄ご鎼佹偝閸モ晜鐣遍柛蹇嬪姀濞村棜銇愰弴鐘电煁缂佸本妞藉Λ鍧楀礆閸℃ḿ鈧粙鏁嶉敓锟�
婵炲棎鍨肩换瀣▔鐎n厽绁癟wist闁靛棗锕g粭澶愬棘椤撶偛缍侀柛鏍ㄧ墱濞堟厤RISPR缂佹稒鐩埀顒€顦伴悧鍝ヤ沪閳ь剟濡寸€n剚鏆╅悗娑欏姃閸旓拷
濞戞挸顑堝ù鍥Υ婵犲嫮鐭庨柤宕囧仜閸炴挳鎽傜€n剚顏ら悹鎰╁妺缁ㄧ増鎷呭⿰鍐ㄧ€婚柡瀣姈閺岀喎鈻旈弴鐘虫毄閻庢稒鍔掗崝鐔煎Υ閿燂拷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