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带适应高温海水的基因组学机制研究

【字体: 时间:2025年02月25日 来源:BMC Genomics 3.5

编辑推荐:

  本研究聚焦于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适应高温海水的机制,通过基因组测序和转录组分析,揭示了其性别决定机制及耐热相关基因,为海带遗传改良和生态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作为一种重要的海洋经济藻类,在中国沿海地区广泛养殖。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升高对海带生长和分布产生了显著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海洋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海带适应高温海水的基因组学研究,揭示了其耐热机制和性别决定相关基因,为海带的遗传改良和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BMC Genomics》上。
海带作为一种冷温性藻类,其自然分布范围受到海水温度的严格限制。随着海带从日本北海道引入中国,并逐步扩展到福建沿海,其生长环境的温度范围显著增加,最低温度升高了14℃,最高温度升高了8℃。这种温度变化对海带的适应性提出了巨大挑战。为了深入理解海带如何适应高温海水环境,研究人员对来自中国南北不同养殖区域的海带样本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和转录组分析。
研究人员首先对海带雌雄配子体分别进行了基因组测序,获得了约516.3 Mb的雌性配子体基因组和约540.3 Mb的雄性配子体基因组。通过Hi-C技术辅助基因组组装,成功将基因组组装到染色体水平。研究发现,海带通过氨基酸转化、糖代谢改变以及增强先天免疫系统等方式适应高温海水环境。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和转录组分析,鉴定出与高温耐受性相关的基因,并发现这些基因与性别决定基因紧密关联。
在技术方法方面,研究人员采用了PacBio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SMRT)对海带雌雄配子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并利用Hi-C技术辅助基因组组装。通过转录组分析,研究人员比较了不同温度条件下海带基因表达的差异,并利用GWAS分析了与高温耐受性相关的基因。样本队列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和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海带样本库。
研究结果显示,海带通过多种机制适应高温海水环境。在生理层面,海带通过调节氨基酸代谢、糖代谢以及增强先天免疫系统来应对高温胁迫。例如,研究人员发现海带在高温条件下会增强其合成N-糖苷和硫代鞘氨醇二酰基甘油(SQDG)的能力,这些代谢产物在维持细胞膜结构和适应环境胁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海带还通过调节PEP-丙酮酸-草酰乙酸节点和碘循环来消耗能量和还原力,从而增强对高温的耐受性。
在基因组层面,研究人员通过GWAS分析鉴定出6920个与高温耐受性相关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这些SNPs定义了80个在南北海带样本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参与氨基酸转化和先天免疫过程。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海带的性别决定区域(SDR)位于染色体1上,范围为16,179,947至33,672,368 bp。在这个区域内,研究人员鉴定出1532个在雌雄配子体之间频率显著不同的SNPs。这些发现表明,海带的性别决定机制与耐热基因紧密关联,且这些基因在进化过程中逐渐整合到SDR中。
研究结论强调了海带适应高温海水环境的复杂机制。海带通过多种生理和基因组学机制来应对高温胁迫,这些机制不仅涉及代谢途径的调节,还包括性别决定基因与耐热基因的协同进化。此外,研究还指出,雄性配子体在耐热性方面比雌性配子体更强,这可能与雄性配子体中更高的先天免疫活性有关。这一发现为海带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通过选择耐热性强的雄性配子体来培育适应高温环境的海带新品种。同时,该研究也为理解其他海洋生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提供了参考。
总之,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海带适应高温海水环境的分子机制,还为海带的遗传改良和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海带的高温适应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保护海带这一重要的海洋经济资源,并为其他海洋生物的保护提供借鉴。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