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揭开 PAH 的神秘面纱,探寻其对大豆产量和含油量的影响,研究人员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期刊上发表了题为 “Seed-specific expression of Arabidopsis phosphatidic acid phosphohydrolases enhances seed oil content and yield in soybean” 的论文。研究发现,种子特异性表达 AtPAH1/2 可促进大豆种子中 PA 向 DAG 的转化,增加甘油三酯(TAG)积累,提高种子大小和重量。此外,研究还表明,GmPAH 对含油量和种子重量的有利影响在驯化过程中被选择。这一研究为提高大豆种子含油量和产量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向。
Overexpression of PAHs increased TAG accumulation in soybean seeds:研究人员将 AtPAH1 和 AtPAH2 基因导入大豆,利用基因组 DNA 分析和 RT-qPCR 技术,确认基因成功插入并在种子发育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达水平。通过对不同发育阶段种子脂质的提取和分析发现,AtPAH1/2 表达的种子中,TAG 水平在发育和成熟阶段均显著高于野生型,DAG 含量在前期升高后期下降。同时,关键 TAG 生物合成基因 GmDGAT1A 表达上调,GmPDAT1B 表达下调,而脂肪酸组成未发生显著变化。这表明 AtPAH1/2 的过表达促进了大豆种子中 TAG 的积累。
Polar lipid composition changed in developing seeds:对不同发育阶段转基因大豆种子进行脂质提取和质谱分析,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AtPAH1/2 表达的大豆种子在发育早期,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GDG)、磷脂酰甘油(PG)、磷脂酰丝氨酸(PS)等极性脂质显著增加,PA 水平显著下降,而磷脂酰胆碱(PC)水平无显著差异。这说明 AtPAH1/2 的异位表达促进了大豆种子中 PA 向极性脂质和 DAG 的转化。
Seeds expressing AtPAH1/2 enhanced polar lipid turnover to TAG:用 [3H]- 乙酸脉冲追踪标记法对发育中的种子进行脂质合成分析,发现转基因种子中 PA 的 3H 浓度先升后降,DAG 和 PC 的 3H 浓度逐渐下降,而 TAG 和 PE 的 3H 浓度逐渐上升。这进一步证实了 AtPAH1/2 表达的大豆种子比野生型种子增加了 PA 向 DAG 的转化,进而转化为 TAG。
Seed-specific expression of AtPAH1/2 increased seed weight in soybean:研究人员测量了种子的大小和重量,发现 AtPAH1/2 表达的大豆种子在十粒种子宽度、长度和百粒重上均显著高于野生型,且每株种子数量也明显增加。通过检测种子大小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现 GmBS1 表达下调,而细胞周期 S 期相关基因 GmCYCD3 和 GmHISTONE4 显著上调。这表明种子特异性表达 AtPAH1/2 增加了大豆种子的重量,可能是通过促进细胞增殖实现的。
GmPAH1 effects on seed size and oil content have been selected through domestication:利用大豆多组学数据库分析大豆 PAH 同源基因的遗传变异,发现 Glyma.10g046400 和 Glyma.13g134500 基因的某些单倍型与较高的种子含油量和百粒重相关,且这些有利单倍型在栽培品种和地方品种中存在,而不利单倍型仅存在于野生大豆中。这说明 GmPAH1 对种子大小和含油量的影响在大豆驯化过程中被选择。
研究结论表明,研究人员成功鉴定出在大豆驯化过程中被选择的、能提高含油量和百粒重的优良 GmPAH 基因型。通过在栽培大豆中种子特异性表达 AtPAHs,不仅提高了种子含油量,还增加了种子重量。AtPAHs 的异位表达促进了 PA 向 DAG 的转化,进而增加了 TAG 的合成,同时也促进了种子发育过程中磷脂和糖脂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