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解决橙皮苷(Hesperidin)因水溶解度低而限制应用的问题,基辅国立技术与设计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用离心纤维法制备其固体分散系统(SDSs)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法有效提升溶解度,这为药物研发提供新方向,值得一读。
在医学和药学领域,植物来源的生物活性物质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黄酮类化合物,它们在预防和治疗多种人类疾病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其中,橙皮苷(Hesperidin)作为一种常见的黄酮类化合物,更是备受瞩目。橙皮苷大量存在于柑橘类水果的果皮中,特别是白色皮下层。它具有抗氧化、神经保护、光保护、抗炎、抗糖尿病、抗癌和抗菌等多种功效,而且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即使在怀孕期间使用也较为安全。
然而,橙皮苷有个 “小毛病”,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而且很难穿过细胞膜,这就导致它在胃肠道的吸收速度很慢,生物利用度也不高。打个比方,橙皮苷就像是一个 “害羞的舞者”,在水中总是 “放不开”,没办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一缺陷极大地限制了它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的广泛应用。就好比一个拥有绝世武功的大侠,却被绑住了手脚,无法施展全部实力。
为了解决橙皮苷溶解度低的问题,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尝试了各种方法。有的通过与环糊精络合,有的形成磷脂复合物,还有的制备纳米微粒体和纳米晶体等。这些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远远不够。
在这样的背景下,基辅国立技术与设计大学(Kyiv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echnologies and Design)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在《Heliyon》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polymeric solid dispersed systems of hesperidin, obtained by centrifugal fibre formation” 的论文。他们另辟蹊径,尝试用离心纤维形成法来制备橙皮苷的固体分散系统(SDSs),看看能不能让这个 “害羞的舞者” 在水中 “舞动起来”。
研究人员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了几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是利用一台小型商用棉花糖制作机,通过离心纤维形成法来制备橙皮苷的纤维状 SDSs。接着,他们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和粉末 X 射线衍射(PXRD)等技术,对制备的 SDSs 进行全面 “体检”,了解其结构和性质。最后,按照欧洲药典方法,在不同 pH 值的缓冲介质中进行体外溶解研究,观察橙皮苷从 SDSs 中的释放情况。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研究人员都有哪些重要发现。
3.1 各种成分的纤维状 SDSs 评估
研究人员选用了两种不同分子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分别是 PVP K - 12 和 PVP K - 17)作为聚合物载体,还加入了蔗糖和甘露醇等辅助物质,制备了 22 种不同成分的橙皮苷纤维状 SDSs。他们发现,基于高分子量聚合物载体 PVP K - 17 的 SDS(SDS hesp07),橙皮苷的溶解度比基于 PVP K - 12 的 SDS(SDS hesp01)高出一倍。添加蔗糖能让含有 PVP K - 12 的 SDS 纤维数量增加 15% - 20%,但对橙皮苷溶解度的提升效果不太理想。而添加甘露醇能提高基于 PVP K - 12 和 PVP K - 17 的系统的纤维产量。综合考虑,研究人员挑选了 SDS hesp05、SDS hesp09、SDS hesp14 和 SDS hesp19 这几种表现优秀的系统,进行后续更深入的研究。
3.2 FTIR 光谱分析
FTIR 光谱就像是一个 “分子显微镜”,能帮助研究人员观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分析,他们发现所有研究的 SDSs 中,与 - C-H、-O-H 和 - C-O 键对应的吸收峰都发生了位移,形状和强度也有所改变。这表明橙皮苷与载体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形成分子间氢键实现的。打个比方,就好像分子们之间 “手拉手”,形成了更紧密的联系。而且,在所有 SDSs 样品中,表征 - O-H 基团振动的吸收带变宽,面积增大,进一步证实了分子间氢键的形成。
3.3 DSC 数据分析
DSC 热分析就像是给样品做了一次 “热体检”。研究人员发现,与纯橙皮苷相比,制备的复合材料的熔点向低温方向移动,而且没有出现单个成分的明显峰,这意味着形成了具有新熔点的复合物。这说明橙皮苷在离心形成的 SDSs 中是无定形的,并且均匀分散在聚合物载体和辅助化合物的基质中。同时,在实验温度范围内,没有检测到成分降解的信号,这表明制备的复合物和其中的 API 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3.4 粉末 X 射线结构分析
PXRD 是鉴定晶体和非晶相的 “火眼金睛”。研究人员发现,纯橙皮苷、蔗糖和甘露醇的衍射图都有尖锐、强烈的峰,证明它们是结晶性物质。而 PVP K - 12 和 PVP K - 17 则没有明显的衍射峰,属于无定形聚合物。离心形成的橙皮苷 SDSs 样品的 X 射线衍射图呈现出 “无定形晕”,这表明 API 可能被包裹在载体的聚合物基质中,或者从结晶状态转变为无定形状态。虽然 SDS hesp05 样品中还能观察到一些属于橙皮苷和蔗糖的衍射峰,但整体上它还是表现出无定形物质的特征。
3.5 体外溶解研究
这部分研究就像是观察橙皮苷在不同 “环境” 中的 “释放表演”。研究人员在 pH 1.2、4.5 和 6.8 的缓冲介质中进行实验,结果发现所有纤维状 SDSs 样品中橙皮苷的溶解程度都比纯 API 好得多。在 pH 1.2 的环境中,SDS hesp19 的表现最为出色,橙皮苷的释放度几乎是纯 API 的 10 倍;在 pH 4.5 的环境里,SDS hesp14 的橙皮苷释放效果最佳;在 pH 6.8 的环境中,SDS hesp19 依然具有最高的橙皮苷溶解程度。综合来看,SDS hesp19 基于 PVP K - 17 和甘露醇,展现出了最好的释放曲线。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得出结论:他们首次成功地用离心纤维形成法制备出了基于 PVP、蔗糖和甘露醇的橙皮苷 SDSs。研究发现,PVP 的分子量、甘露醇或蔗糖的添加以及 SDS 配方的百分比组成等因素,都会显著影响橙皮苷纤维状 SDSs 的产量和橙皮苷的溶解度。通过 DSC 和 PXRD 分析,证实了离心形成的纤维状 SDSs 中橙皮苷的无定形化;FTIR 结果也证明了橙皮苷分子与各种 SDS 配方成分之间通过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而且,所有离心形成的 SDS 样品中橙皮苷的体外释放曲线都比纯化合物高得多,这表明制备的复合材料能快速释放 API。
这项研究意义重大,它为解决橙皮苷溶解度低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证明了离心纤维形成法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制备橙皮苷纤维状 SDSs 的技术,有望用于制造高溶解性的药物组合物。这就好比为橙皮苷这个 “潜力股” 找到了一条发挥实力的新道路,让它在未来治疗各种疾病方面有了更大的可能性,也为药物研发领域开辟了新的方向,让更多患者有望受益于橙皮苷的神奇功效。
鎵撹祻
涓嬭浇瀹夋嵎浼︾數瀛愪功銆婇€氳繃缁嗚優浠h阿鎻ず鏂扮殑鑽墿闈剁偣銆嬫帰绱㈠浣曢€氳繃浠h阿鍒嗘瀽淇冭繘鎮ㄧ殑鑽墿鍙戠幇鐮旂┒
10x Genomics鏂板搧Visium HD 寮€鍚崟缁嗚優鍒嗚鲸鐜囩殑鍏ㄨ浆褰曠粍绌洪棿鍒嗘瀽锛�
娆㈣繋涓嬭浇Twist銆婁笉鏂彉鍖栫殑CRISPR绛涢€夋牸灞€銆嬬數瀛愪功
鍗曠粏鑳炴祴搴忓叆闂ㄥぇ璁插爞 - 娣卞叆浜嗚В浠庣涓€涓崟缁嗚優瀹為獙璁捐鍒版暟鎹川鎺т笌鍙鍖栬В鏋�
涓嬭浇銆婄粏鑳炲唴铔嬬櫧璐ㄤ簰浣滃垎鏋愭柟娉曠數瀛愪功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