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埃尔兰根疟疾 “卷土重来”?!—— 历史、现状与未来传播风险大揭秘

【字体: 时间:2025年02月23日 来源:Malaria Journal 2.4

编辑推荐:

  为探究德国埃尔兰根疟疾再发及本土传播风险,相关研究人员开展了多方面研究。结果显示未来本土传播有可能,但重建自然传播周期不太可能。推荐阅读,助您了解气候变化与全球化下疟疾防控新挑战。

  

德国埃尔兰根疟疾再现风险研究:气候变化与全球化下的公共卫生挑战


在遥远的过去,疟疾曾是全球范围内令人闻风丧胆的 “健康杀手”。在 2022 年,它依然在 85 个国家肆虐,造成了约 2.49 亿人感染,夺走了 60.8 万人的生命,其中 94% 的感染病例来自非洲。疟疾是由疟原虫属(Plasmodium)的原生动物引起的,这些疟原虫通过按蚊属(Anopheles)蚊子叮咬传播,也可能通过医疗程序、静脉注射毒品等途径传播。感染人类的疟原虫种类有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和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甚至一些灵长类疟原虫,如诺氏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也能感染人类。其中,间日疟原虫引发的 “间日疟”,其特征是 48 小时的发热周期,通常症状较为温和,但如果治疗不当,肝细胞内的休眠子会导致疾病复发。

疟疾在德国的历史也颇为悠久。曾经,尤其是间日疟,在欧洲和德国广泛流行。大约在 1850 年,德国许多地方的疟疾发病率上升,不过随后逐渐下降,到 19 世纪末几乎消失。这主要得益于奎宁对寄生虫携带者的持续治疗、湿地排水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变等。尽管一战和二战后德国有局部疟疾爆发,但并没有长期重新流行。然而,如今德国虽不再是疟疾流行区,但疟原虫仍会通过各种方式输入,比如感染的旅行者、移民,甚至可能通过飞机或行李携带的感染按蚊传播。而且,在欧洲和美国都出现过本土传播的间日疟病例,这表明疟疾的威胁依然存在。

与此同时,气候变化也在悄然改变着疟疾传播的环境。按蚊是变温动物,它们的生存、繁殖以及疟原虫在其体内的发育都受环境温度影响。全球变暖使得适宜疟原虫传播的温度条件增多,预计间日疟的复发和传播率会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埃尔兰根这座城市的疟疾风险备受关注。埃尔兰根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是纽伦堡大都市区的一部分。历史上,疟疾曾在这里流行,那么在气候变化和全球化的今天,疟疾是否会再次在这里 “兴风作浪” 呢?为了解开这个谜题,相关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探索,并在《Malaria Journal》期刊上发表了题为 “Risk of re-emergence and autochthonous transmission of malaria in the area of Erlangen, Germany: A historical and current perspective” 的论文。研究发现,虽然目前埃尔兰根重新建立自然疟疾传播周期的可能性不大,但未来疟原虫的本土传播是有可能的。这一结论为当地的公共卫生防控敲响了警钟,也为后续的防控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技术方法。他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从历史资料中寻找疟疾在埃尔兰根的踪迹;从德国气候数据中心获取气候数据,了解当地气温变化趋势;从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收集已报告的(超)区域感染数据,还结合埃尔兰根大学医院临床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卫生学研究所诊断的疟疾病例数据进行分析。此外,他们借助公民科学项目 “蚊子地图集”、德国蚊子数据库以及 Biogents AG 公司提供的蚊子监测数据,全面了解当地蚊子的种类和分布情况。最后,利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研究人员首先回顾了埃尔兰根疟疾的历史。从 1858 年到 1860 年,埃尔兰根的疟疾发病率不断攀升,1860 年达到高峰,住院患者中疟疾患者占比高达 18.7%。当时,埃尔兰根被划分为六个疟疾区,其中北部的 “埃森巴赫”(V 区)和 “Werke”(VI 区)受影响最为严重,这两个区域地势较低,容易积水形成蚊子滋生地。此后,疟疾病例逐渐减少,1887 年后仅有零星病例。1899 年,当地报纸报道的疟疾病例数与 19 世纪 80 年代相近。而在邻近的纽伦堡,二战后出现了一些本土间日疟病例,这些患者并未去过疟疾流行区,说明疟疾在该地区仍有潜在传播风险。

接着,研究人员对埃尔兰根疟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2010 年至 2023 年,埃尔兰根大学医院对疑似疟疾病例进行了 223 次外周血检测,检测次数呈上升趋势。其中 29 例样本呈阳性,恶性疟原虫最为常见,占比 72.4%,其次是间日疟原虫,占比 17.2%。这些感染病例大多是在非洲感染的,主要感染国家为尼日利亚和喀麦隆。而且,大部分患者未采取或未正确采取疟疾化学预防措施。

蚊子是疟疾传播的重要媒介,研究人员自然也对埃尔兰根的按蚊进行了研究。历史上,1922 年埃克斯坦报告在埃尔兰根发现了中等数量的An. maculipennis复合蚊种和Anopheles bifurcatus(现在称为Anopheles claviger)。而近期的调查却发现,在埃尔兰根市内的一些生物群落中未检测到按蚊,但在附近的纽伦堡和菲尔特市检测到了多种按蚊,包括Anopheles plumbeusAnopheles claviger s.l. 等。通过对德国蚊子数据库的查询,发现埃尔兰根及其周边地区存在多种潜在的疟疾传播媒介,如An. plumbeusAn. maculipennis s.s.、Anopheles messeae等,还有传播能力未知的Anopheles daciae

气候变暖是当下不可忽视的大趋势,研究人员也对埃尔兰根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他们获取了 1920 - 1930 年、1947 - 1949 年和 1951 - 2023 年的温度数据,并对不同 20 年时间段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960 - 1979 年到 2000 - 2019 年期间,埃尔兰根的平均每月温度上升了 1.6°C,平均每年温度高于 16°C 的月份数也有所增加,这为疟原虫的传播创造了更有利的温度条件。

综合研究结果,埃尔兰根在过去曾是疟疾流行区,如今虽然疟疾已消失,但潜在风险依然存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适宜疟原虫传播的温度条件增多,按蚊活动范围和繁殖能力可能增强;全球化进程中,人员流动频繁,感染疟原虫的旅行者或移民可能将疟原虫带入。不过,只要保持良好的卫生和医疗条件,及时发现和治疗输入性疟疾病例,加强对蚊子的监测和控制,就能有效降低疟疾再次流行的风险。这项研究对于埃尔兰根乃至整个德国的公共卫生防控意义重大,为制定针对性的疟疾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也提醒人们要时刻警惕疟疾的潜在威胁,加强监测和预防,守护公众健康。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