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伟华/毕文健/陈润森课题组Nature Communications报道犬尿氨酸通路遗传多态与童年期逆境互作参与抑郁障碍的新机制

【字体: 时间:2025年02月22日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编辑推荐:

  2025年2月18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岳伟华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Genome-wide interaction association analysis identifies interactive effects of childhood maltreatment and kynurenine pathway on depression”的研究论文,首次通过全基因组遗传环境交互关联分析揭示了童年期不良逆境与犬尿氨酸通路 IDO2 基因的协同作用对抑郁症发生发展的关键影响,为精准诊疗带来新希望

  

抑郁症正在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截至目前,全球预计有3.5亿人患病。抑郁症由遗传环境因素共同致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且个体差异大。2025年2月18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岳伟华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Genome-wide interaction association analysis identifies interactive effects of childhood maltreatment and kynurenine pathway on depression”的研究论文,首次通过全基因组遗传环境交互关联分析揭示了童年期不良逆境与犬尿氨酸通路 IDO2 基因的协同作用对抑郁症发生发展的关键影响,为精准诊疗带来新希望。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博士后孙瑶瑶博士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岳伟华教授为末位通讯,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毕文健研究员、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陈润森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image.png

期刊截图

童年期不良逆境,主要指18岁以前个体所经历的躯体与情感虐待和忽视,是抑郁症最重要的环境危险因素之一;但并非所有经历童年期逆境的个体均发展为抑郁。传统研究基于“候选基因”策略发现童年期逆境对个体的影响受遗传调控,即存在遗传环境交互作用(G×E或G-by-E)。然而,尽管学界广泛认同抑郁症致病机制中遗传环境互作模式的存在,但基于先验发现的互作模式在新样本中往往难以被复制。全基因组时代亟需无偏识别可重复验证的遗传环境互作新模式。

该研究使用由毕文健课题组开发的适用于大型生物样本库且高效率的全基因组遗传环境交互关联分析新算法SPAGE(DOI: 10.1016/j.ajhg.2019.10.008),在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中开展全基因组遗传环境交互关联研究(GWEIS),率先发现了与童年期逆境互作的全基因组显著易感基因 IDO2 :携带风险等位基因的个体在经历童年期逆境暴露后抑郁风险显著增加,定位于犬尿氨酸通路;共定位分析揭示该基因的低甲基化介导了童年期逆境所致的高抑郁风险;影像学分析将该遗传环境互作模式关联的脑结构改变定位到左脑缘上回厚度变薄,并且这种脑结构改变在成年人和儿童中均得到验证。为了明确这种遗传环境互作模式是否可以在其他样本中复现,课题组利用美国青少年脑认知发育队列(ABCD)进行独立验证,发现这种遗传环境互作模式可以显著预测两年后儿童的新发抑郁,前扣带回皮层增厚受阻在其中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课题组进一步在抗抑郁治疗队列中也成功验证了这种互作模式,发现:携带风险基因的个体在经历童年期逆境暴露后,不仅抑郁风险显著增加,且在抗抑郁治疗中反应更差。

image.png

研究框架图

该研究首次通过全基因组遗传环境互作关联分析无偏识别了与童年期逆境互作的易感基因,构建了"基因-表观遗传-脑发育-临床转归"的全链条证据体系,为理解抑郁症的遗传环境互作模式提供了新范式。

岳伟华课题组与毕文健、陈润森等开展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通过将新遗传学技术和算法应用于临床与社区人群,促进临床问题解决。毕文健课题组2025年2月6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的新工作SPAGRM,提出了一个针对纵向数据表型的GWAS分析框架SPAGRM,适用于多时间点重复测量的数量性状,可以识别出与健康状况动态发展和疾病进程密切相关的遗传变异,为解析复杂性状的遗传结构提供全新视角(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6669-1)。

Reference:

Sun, YY, ... Chen, RS#, Bi, WJ #, & Yue, WH#. Genome-wide interaction association analysis identifies interactive effects of childhood maltreatment and kynurenine pathway on depression. N at Commun,  16, 1748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7066-4

课题组介绍

岳伟华 教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

研究兴趣

主要从事常见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的遗传易感性研究,包括对发病风险和药物疗效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功能注释、多组学验证分析,为阐明常见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和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发现:1)采用基因组学研究策略,发现并验证中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的新型易感基因并解析其部分生物功能;2)利用多组学技术揭示遗传变异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因转录功能及脑影像学特征;3)在基因组水平发现抗精神病药疗效个体差异的新型靶基因且疗效预测效果良好,为阐释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和指导合理用药提供了新思路。

涓嬭浇瀹夋嵎浼︾數瀛愪功銆婇€氳繃缁嗚優浠h阿鎻ず鏂扮殑鑽墿闈剁偣銆嬫帰绱㈠浣曢€氳繃浠h阿鍒嗘瀽淇冭繘鎮ㄧ殑鑽墿鍙戠幇鐮旂┒

10x Genomics鏂板搧Visium HD 寮€鍚崟缁嗚優鍒嗚鲸鐜囩殑鍏ㄨ浆褰曠粍绌洪棿鍒嗘瀽锛�

娆㈣繋涓嬭浇Twist銆婁笉鏂彉鍖栫殑CRISPR绛涢€夋牸灞€銆嬬數瀛愪功

鍗曠粏鑳炴祴搴忓叆闂ㄥぇ璁插爞 - 娣卞叆浜嗚В浠庣涓€涓崟缁嗚優瀹為獙璁捐鍒版暟鎹川鎺т笌鍙鍖栬В鏋�

涓嬭浇銆婄粏鑳炲唴铔嬬櫧璐ㄤ簰浣滃垎鏋愭柟娉曠數瀛愪功銆�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