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解决 ADHD 常用药哌甲酯、托莫西汀和苯丙胺的安全性问题,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通过分析 FAERS 数据库,得出这些药存在多种安全信号。此研究为临床个性化用药提供参考,值得科研读者一读。
在神经发育领域,有一种病症常常困扰着无数孩子和家庭,它就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这是一种常见于儿童时期的疾病,患者会出现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等症状,而且部分患者的症状会持续到成年。全球大约 5% 的儿童和青少年,以及 2.5% 的成年人都深受其害。目前,治疗 ADHD 主要依靠药物,像哌甲酯(Methylphenidate)、托莫西汀(Atomoxetine)和苯丙胺(Amphetamine),这些都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常用药,很多孩子都在服用。
可问题来了,虽然这些药物广泛使用,但它们在现实世界里可能带来的严重不良反应,我们了解得并不多。以前的研究大多是基于病例报告和小样本的回顾,很难发现潜在的问题。就好比我们只看到了冰山一角,水下隐藏的巨大风险却不清楚。临床医生们也很纠结,在给患者开这些药的时候,常常不知道该怎么选,哪种药更安全、更适合患者,心里没底。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弄清楚这些药物的安全状况,作者[第一作者单位] 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的成果发表在了《期刊原文名称》上,论文题目是《论文原文标题》。
研究人员这次主要采用了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的技术方法。他们利用 OpenVigil 2.1 这个在线工具,从 2004 年第一季度到 2023 年第三季度的 FAERS 数据库(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是一个开源数据库,包含提交给 FDA 的不良事件和用药错误报告)中提取数据。通过计算报告比值比(ROR)、比例报告比值(PRR)、信息成分(IC)和经验贝叶斯几何均值(EBGM),来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信号,还运用 R 4.3.2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从多个角度严谨地探索药物的安全性。
下面我们来看看研究都有哪些重要发现。
不良反应报告年份
研究人员发现,不同年份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差异还挺大。2017 年,哌甲酯的不良反应报告最为突出,达到了 4365 例。托莫西汀在 2004 年和 2015 年,每年都有超过 4000 例的不良反应报告。相比之下,苯丙胺的不良反应报告较少,2018 年和 2022 年分别有 2000 多例。这些报告大多来自消费者,其次是医生,而且大部分都来自美国。从报告里能看出,这三种药主要用于治疗 ADHD,哌甲酯和苯丙胺还能治疗嗜睡症。研究人员还把这些数据做成了图表,这样看起来就更直观啦。
基本人口统计信息
从 2004 年第一季度到 2023 年第三季度,FAERS 数据库一共收集了 72298 份不良事件(AE)报告。其中,与哌甲酯相关的有 37471 份,托莫西汀相关的有 17335 份,苯丙胺相关的有 17492 份。哌甲酯和托莫西汀的 AE 报告里,6 - 12 岁的男性患者居多;而苯丙胺的 AE 报告里,19 岁及以上的女性患者占比最大。这背后的原因也很有意思,女性因为非医疗目的使用处方精神兴奋剂的频率比男性高,而且对苯丙胺的依赖比例更高、程度更严重,所以报告的不良反应也就更多。
系统器官分类不成比例分析
在对系统器官分类(SOC)进行不成比例分析时,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安全信号。哌甲酯与精神障碍有显著关联,托莫西汀在精神障碍以及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方面存在显著信号,苯丙胺同样与精神障碍密切相关。这说明这三种药物都可能增加患者出现精神疾病的风险,给临床用药安全敲响了警钟。
不良反应频率分析
研究人员在更详细的 Preferred Terms(PT,代表不良反应的标准化名称 )层面进行分析时,又有了新发现。哌甲酯、托莫西汀和苯丙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分别是 “用药部位红斑”“嗜睡” 和 “头痛”。而且,他们还发现了一些药物说明书里没提到的不良反应信号,比如 “社交行为障碍”,这就提示医生和患者,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
严重不良反应比较
进一步比较三种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研究人员发现了更多差异。“攻击性”“瞳孔散大”“拔毛癖” 以及自杀相关的不良反应,在三种药物中都有较强的信号。不过,苯丙胺在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方面的严重不良反应信号更强,像 “冠状动脉夹层” 和 “颈动脉夹层”,这在其他两种药物中都没检测到。哌甲酯在 “性早熟” 和生殖器病变相关信号上比较突出,托莫西汀则在肝酶升高和生殖器病变方面信号最强。这些差异对于临床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非常重要。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这三种治疗 ADHD 的药物都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安全问题。三种药物都与自杀相关信号有关,虽然目前关于它们与自杀之间的因果关系还存在争议,但这一关联让医生们在开药时必须格外谨慎,尤其是对那些本身有精神健康问题或者自杀风险的患者。苯丙胺与冠状动脉夹层相关,虽然目前病例较少,但临床医生在遇到使用苯丙胺的患者出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要考虑到这种罕见但严重的情况。哌甲酯与性早熟有关,这对于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来说是个大问题,所以使用哌甲酯治疗 ADHD 的儿童,需要尽早由儿科内分泌科进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和干预性早熟问题。托莫西汀与睾丸、阴茎病变以及肝损伤有关,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成年患者,要尽量避免使用,而出现肝损伤的患者,可能需要换成其他药物。
不过,这项研究也有一些局限性。FAERS 数据库的数据来源复杂,格式不统一,还可能存在重复和缺失数据的情况,这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而且,研究是回顾性的,只能发现药物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联,没办法确定因果关系。另外,数据库不能用来计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研究也没有考虑药物联合使用以及药物剂型的影响。
但即便有这些不足,这项研究的意义依然重大。它通过对大量真实世界数据的分析,发现了许多之前未被重视的药物不良反应信号,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让他们在给 ADHD 患者开药时,能更加谨慎地权衡药物的疗效和风险,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更合适的药物,做到个性化治疗。同时,也为后续更深入、更严谨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比如可以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结合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更准确地评估这些药物的安全风险,让患者能更安全地使用药物,减少不良反应带来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