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ecular Therapy Nucleic Acids》:Enhanced HDR-mediated correction of heterozygous COL7A1 mutations for recessive 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
编辑推荐:
为解决基因编辑同源定向修复(HDR)效率低及位点间差异大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针对隐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RDEB)的基因编辑研究。结果显示,该策略可使原代 RDEB 角质形成细胞和 fibroblasts 的 HDR 率分别达 75% 和 32%,有望推动个性化基因治疗。
在医学的奇妙世界里,有一种名为隐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Recessive 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RDEB)的罕见病正困扰着许多患者。RDEB 是一种遗传性皮肤疾病,患者的皮肤和黏膜异常脆弱,轻轻一碰就会出现严重且难以愈合的水疱,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痛苦。目前,针对
RDEB 还没有永久性的治愈方法。虽然各种治疗策略正在研究中,但从根源上纠正致病突变才是实现长期治疗的理想方案。在众多研究方向中,
CRISPR-Cas9 基因组编辑系统因其成本低、编辑能力强大而备受关注。它就像一把 “基因剪刀”,能精准地对基因进行切割和修改。然而,利用同源定向修复(Homology-Directed Repair,HDR)进行基因编辑时,存在效率低和位点间差异大的问题,这就像在错综复杂的基因迷宫中,“剪刀” 总是找不到正确的路线,导致无法广泛应用于个性化治疗。
为了攻克这些难题,来自新西兰奥克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等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希望通过开发一种高效且通用的基因编辑策略,来提高 HDR 的效率,为 RDEB 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研究人员聚焦于三个此前基因疗法未针对的 RDEB 致病 COL7A1 突变,通过一系列实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Molecular Therapy Nucleic Acids》杂志上,为 RDEB 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
研究人员在这项研究中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从三名 RDEB 患者的皮肤样本中获取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和 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s)。然后,设计针对特定突变的单导向 RNA(single-guide RNAs,sgRNAs)和短单链寡核苷酸模板(single-stranded oligonucleotide templates,HDR templates),并将其与 Cas9 核酸酶核糖核蛋白(RNP)通过电穿孔的方式导入细胞。同时,使用牛津纳米孔技术测序(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y sequencing,ONT-seq)结合 CRISPResso2 分析流程来评估基因编辑的效果 ,通过这种技术组合,能够准确地分析基因编辑的情况。
下面来看具体的研究结果:
- CRISPR 单导向 RNA 和 HDR 模板的设计:研究人员对来自三名新西兰 RDEB 患者的细胞进行研究,针对他们各自 COL7A1 基因上的不同突变,设计了相应的 sgRNAs 和 HDR 模板。这些模板旨在将致病突变恢复为野生型序列,并在 gRNA 的原间隔相邻基序(protospacer adjacent motif,PAM)位点引入阻断突变,防止 HDR 后再次切割。例如,针对 RDEB01 患者的 c.2278_2279del 突变、RDEB03 患者的 c.8698_8708del 突变以及 RDEB05 患者的 c.3551 - 3T>G 突变,都精心设计了对应的编辑试剂。
- 靶向编辑分析流程的验证:为了准确分析基因编辑效果,研究人员采用 ONT - seq 和 CRISPResso2 分析流程。以 RDEB03 患者来源的角质形成细胞为例,通过与传统的桑格测序(Sanger sequencing)对比发现,该流程在检测杂合突变时表现更优,能够更准确地分析未编辑等位基因、插入缺失(indels)和 HDR 事件。同时,通过分析特定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在编辑后的分布情况,验证了 HDR 事件在野生型(WT)和突变型(MUT)等位基因上的分布是均等的。
- 小分子抑制对基因编辑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使用小分子抑制剂 M3814 抑制 DNA 激活蛋白激酶(DNA -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DNA - PK),能显著提高原代 RDEB 细胞的靶向基因编辑效率。在 RDEB03 患者的角质形成细胞和 fibroblasts 中,加入 M3814 后,HDR 率明显上升,同时 indels 的比例下降。而且,不同设计的 HDR 模板对 HDR 率的影响存在差异,在 RDEB03 和 RDEB05 患者来源的细胞中,低 SNP 模板的 HDR 效率更高。在低传代的 RDEB03 角质形成细胞中,使用低 SNP HDR 模板并结合 M3814 进行编辑,HDR 率可高达 74.8%。
- HDR 介导的基因修复对 C7 表达的影响:研究人员对编辑后的细胞进行分析,发现 HDR 介导的基因修复能使大量编辑的 RDEB 角质形成细胞中 C7 蛋白高水平表达。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编辑后的细胞中 C7 阳性细胞比例显著增加,且基因校正细胞的 C7 表达水平与 HDR 率呈强线性相关。在 3D 双层皮肤模型中,编辑后的 RDEB 细胞能恢复 C7 的正常表达和正确定位,这表明编辑后的细胞在皮肤模型中能发挥正常功能。
- 双切口酶介导的 HDR 效果评估:研究人员尝试使用双切口酶策略来提高编辑的特异性,针对 RDEB03 患者的 c.8698_8708del 突变进行编辑。结果发现,虽然 M3814 能增强双切口酶介导的 HDR 率,但会导致频繁的大的靶向缺失和转录模式改变。与 Cas9 核酸酶策略相比,双切口酶策略产生的 indels 和大的缺失较多,因此 Cas9 核酸酶策略更适合该位点的编辑。
综合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这项研究意义重大。它成功开发了一种高效的体外 HDR 编辑方法,在原代人皮肤细胞中实现了对 COL7A1 杂合突变的有效编辑。治疗性 HDR 率超过 40%,且无需对每个位点进行过多优化。这一成果为 RDEB 以及其他由 COL7A1 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也为基因编辑技术在个性化治疗中的应用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有望推动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为更多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
涓嬭浇瀹夋嵎浼︾數瀛愪功銆婇€氳繃缁嗚優浠h阿鎻ず鏂扮殑鑽墿闈剁偣銆嬫帰绱㈠浣曢€氳繃浠h阿鍒嗘瀽淇冭繘鎮ㄧ殑鑽墿鍙戠幇鐮旂┒
10x Genomics鏂板搧Visium HD 寮€鍚崟缁嗚優鍒嗚鲸鐜囩殑鍏ㄨ浆褰曠粍绌洪棿鍒嗘瀽锛�
娆㈣繋涓嬭浇Twist銆婁笉鏂彉鍖栫殑CRISPR绛涢€夋牸灞€銆嬬數瀛愪功
鍗曠粏鑳炴祴搴忓叆闂ㄥぇ璁插爞 - 娣卞叆浜嗚В浠庣涓€涓崟缁嗚優瀹為獙璁捐鍒版暟鎹川鎺т笌鍙鍖栬В鏋�
涓嬭浇銆婄粏鑳炲唴铔嬬櫧璐ㄤ簰浣滃垎鏋愭柟娉曠數瀛愪功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