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蟾蜍毒素中毒的最新流行病学模式与前沿治疗策略研究

【字体: 时间:2025年02月16日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编辑推荐:

  为解决蟾蜍毒素中毒缺乏标准化治疗方案等问题,中南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蟾蜍毒素中毒的流行病学模式与治疗方法研究。结果发现中毒特征、影响因素等,该研究为临床诊断、治疗及法医学评估提供依据,值得科研读者一读。

  
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的研究人员 Yuhang Liu、Jinlong Zhang、Binbin Wang、Feifei Zheng 和 Jie Yan 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 “Epidemiological patterns and therapeutic approaches of toad toxin poisoning in a retrospective case study” 的论文。这篇论文对于蟾蜍毒素中毒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法医学评估有着重要意义,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关键的参考依据。

研究背景


蟾蜍毒素(Toad toxin)是一种在传统中医中备受尊崇的生物活性化合物,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蟾蜍属于无尾目蟾蜍科,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像美国和加拿大的美洲蟾蜍(Anaxyrus americanus)、欧亚大陆和非洲西北部的普通蟾蜍(Bufo bufo)以及中国的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等。蟾蜍的干燥分泌物蟾酥(Venenum Bufonis ,“Chan su”),可用于治疗脓肿、喉咙痛、牙痛等疾病;蟾蜍的干燥躯体 “蟾皮”,也被用于治疗小儿疮疡、慢性支气管炎和脓肿,近年来还用于癌症治疗。在中国,超过 100 种专利药物含有蟾蜍成分,美国也将蟾蜍毒素用于制作壮阳产品。

然而,蟾蜍毒素的安全使用和剂量缺乏明确指导。《中国药典》虽规定了蟾酥内服汤剂的推荐剂量,但实际应用中,因个体差异和用药方式不同,中毒风险依然存在。研究表明,动物摄入 4.86 - 120mg/kg 的蟾酥可能会急性中毒或死亡,换算到人体约为 62 - 585.4mg / 天。临床报告显示,人摄入低至 1.5g、高至 6g 的蟾蜍毒素就可能致死,但也有摄入 0.58g - 10g 后康复的案例。而且,目前针对蟾蜍中毒还没有标准化的治疗方案。为了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对蟾蜍毒素中毒的认识,研究人员开展了这项回顾性研究。

研究方法


  1. 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研究人员利用多个科学数据库,如 Web of Science(WOS)、PubMe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F)、中国知网(CNKI)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进行案例收集。从数据库建立到 2023 年 9 月 30 日,由两名独立调查员进行系统文献检索,检索词包括 “Toad toxin”“Toad egg”“Toad gallbladder”“Venenum Bufonis”“Chan su” 和 “poisoning” ,检索不受语言限制。该回顾性研究获得了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No.2021 - KT10),并豁免了知情同意要求。
  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为涉及摄入蟾蜍或蟾蜍相关产品的中毒病例报告,提供患者人口统计信息、详细临床症状、诊断方法、治疗干预和结果,且符合国家和国际指南确保病例真实性的研究。排除动物实验研究、医疗记录不完整或数据无法获取的研究以及与医学无关的研究。
  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两名调查员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意见不一致时与第三名调查员讨论解决。使用标准化表格系统提取数据,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中毒年份、摄入目的、摄入途径、中毒后临床表现、摄入到入院间隔时间、住院时长、治疗措施和患者结局。
  4. 分析方法:对中毒事件进行时间分析,按年度数据量化趋势;将患者分为四个年龄组,评估性别分布和中毒原因;整理中毒症状并按受影响的解剖系统分类;对治疗干预措施进行分类和量化。同时,分析死亡病例的年龄、死亡年份和毒素摄入方式,找出影响死亡率的关键因素。

研究结果


  1. 纳入研究的描述:最初在多个数据库中识别出 1542 篇相关出版物,去除重复后剩下 447 篇。经全文审查,排除 126 篇,最终 72 篇符合标准,共确定 180 例蟾蜍毒素中毒病例。
  2. 一般数据、临床症状和治疗:180 例中有 129 例有详细时间线,均来自中国,时间跨度为 1961 年至 2020 年。中毒事件数量起初增加,在 2001 - 2005 年达到峰值,随后下降。患者年龄 4 - 82 岁,老年人和儿童病例较多。男性中毒者 108 例(65.06%),女性 58 例(34.94%),男性发病率更高。摄入途径多样,主要是食用蟾肉(65.55%),其次是蟾卵(15%)、含蟾皮的酒(1.67%)等。多数患者是误将蟾蜍当作青蛙食用或儿童误食蟾卵,部分是为治病有意食用。中毒潜伏期 30 分钟 - 1 小时,95.5% 的病例在 5 小时内出现症状,中位发病时间为 1 小时。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呕吐(94.91%)、恶心(57.77%)、腹痛(50.55%)等,消化系统受影响最频繁,其次是呼吸和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治疗方面,常用洗胃(52.22%)、血液灌流(4.44%)等方法,还会使用阿托品(66.11%)、异丙肾上腺素(33.88%)等药物。
  3. 预后:多数患者(70.55%)康复,住院时间 1 - 15 天,平均约 5 天。农村地区死亡率高于城市,2010 年后死亡率显著下降,2010 年后仅报告 1 例死亡。年龄对预后有影响,15 岁以下儿童和 60 岁以上老人死亡率较高,达 56.75%。
  4. 死亡病例分析:180 例中有 53 例死亡(29.44%),多数死亡者(56.75%)为 60 岁以上或 15 岁以下人群,男性占死亡人数的 66.66%。恶心、呕吐等症状并非直接死因,主要死因是胸闷、心悸、发绀、心律失常等严重症状导致的呼吸和循环衰竭。
  5. 尸检结果分析:对 4 名中毒死亡儿童的尸检发现,胃肠道有绿色或蛋花汤样浑浊液体、胃黏膜充血出血等;肺部有肺水肿、鼻腔和气管有血性泡沫等;心包下有出血,可能是毒素导致急性循环衰竭,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研究结论与讨论


  1. 研究结论:该回顾性研究总结了蟾蜍毒素中毒的关键特征,包括症状、治疗策略以及影响预后和死亡率的因素。研究发现,中毒事件数量先增后减,青少年、儿童和老年人更易中毒,男性中毒和死亡发生率较高。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和循环系统是主要受影响的系统。及时的医疗干预,如洗胃、血液灌流等,能显著改善预后。
  2. 讨论:中国蟾蜍毒素中毒病例数量的变化趋势,可能与出版业发展、公众意识提高以及医疗条件改善有关。蟾蜍毒素化学组成复杂,主要包含蟾蜍二烯内酯(bufadienolides)和吲哚生物碱(indole alkaloids),这使得确定精确中毒剂量困难。蟾蜍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状影响多个系统,如吲哚生物碱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致幻等反应,蟾蜍二烯内酯影响心血管系统,治疗剂量下可治疗某些心血管疾病,但使用不当会导致严重心脏毒性。影响蟾蜍毒素中毒死亡率的因素众多,包括暴露时间、年龄、基础健康状况和治疗方法等。农村地区因就医不便,死亡率较高;免疫力较弱的儿童和老人预后较差;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中毒风险更高;而 2010 年后采用血液灌流或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等新方法,显著提高了生存率。
  3. 重要意义:这项研究为蟾蜍毒素中毒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识别症状、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对于法医学领域,有助于确定死亡原因,为相关案件的调查提供科学支持。同时,研究结果强调了加强药物安全教育、规范蟾蜍相关产品治疗用途监管的必要性,以降低蟾蜍毒素中毒的风险,保障公众健康。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蟾蜍毒素的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明确中毒机制,完善治疗规范,从而更好地应对蟾蜍毒素中毒问题。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