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价值研究中取得进展

【字体: 时间:2025年01月09日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编辑推荐:

  研究成果以“公共基础设施技术的间接价值(Indirect Value of Public Infrastructure Technology)”为题,于2024年11月在《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在线发表

  

图 水质监测站方位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2302139、72402127)等资助下,上海交通大学刘佳璐助理教授、上海财经大学裴思琦助理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张晓泉教授在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价值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公共基础设施技术的间接价值(Indirect Value of Public Infrastructure Technology)”为题,于2024年11月在《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在线发表。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287/mnsc.2021.01145。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企业创新等直接应用方面,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然而,其间接社会价值,如在未预期的情况下对社会问题的缓解,仍缺乏系统性研究。本研究首次从公共基础设施技术的视角切入,揭示了水质监测站在未被设计用于减少腐败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提高透明度和加强问责,有效减少企业腐败行为。研究巧妙地利用空间断点回归的设计,克服了传统腐败研究中因果识别的难题,为深入理解技术在非预期领域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不仅拓展了信息技术价值的研究范畴,也为探索公共设施技术的潜在社会效益开辟了新路径。

  本研究以中国90年代兴建的大规模水质监测站为背景,这些站点最初是为科学监测水质而建。然而,研究利用空间断点回归的方法发现,上游企业由于靠近水质监测站,其腐败行为显著减少;相反,下游企业因其污染行为难以被直接监测,腐败现象更为普遍(图)。这一现象揭示了水质监测站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的间接反腐效果。进一步分析表明,单靠技术手段本身并不足以显著降低腐败水平。2003年,中国政府将水质监测结果纳入地方官员的考核指标,这一组织变革显著放大了水质监测站的反腐效果。此举将科学技术与政府治理相结合,增强了公共基础设施技术的社会价值。

  本研究的重要贡献在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突破。首先,开创性地提出了公共基础设施技术的间接价值概念,深入揭示了技术与制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如何推动社会进步。这一新视角不仅深化了对信息技术多维价值的理解,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支持。其次,发现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公共基础设施技术来应对新兴社会需求,不仅能够节省治理成本,还可以有效应对包括腐败在内的社会问题。研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新的治理思路,强调了技术和组织变革的协同作用。未来,如何拓展基础设施技术的应用场景,将成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关键议题。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