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兰州大学,中科院等处联合发表Nature论文,解析丹尼索瓦人活动历史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4年07月19日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编辑推荐:
由兰州大学张东菊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共同领衔,联合国内外合作者,围绕白石崖溶洞遗址发掘出土的丰富的动物骨骼遗存开展了系统分析,相关研究成果以“白石崖溶洞中、晚更新世丹尼索瓦人的生存状况(Middle and Late Pleistocene Denisovan subsistence at Baishiya Karst Cave)”为题于2024年7月3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
图 甘加盆地中、晚更新世动物群复原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988101、42325103、42130502、42001086、42301171)等资助下,由兰州大学张东菊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共同领衔,联合国内外合作者,围绕白石崖溶洞遗址发掘出土的丰富的动物骨骼遗存开展了系统分析,相关研究成果以“白石崖溶洞中、晚更新世丹尼索瓦人的生存状况(Middle and Late Pleistocene Denisovan subsistence at Baishiya Karst Cave)”为题于2024年7月3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612-9。 丹尼索瓦人(距今约28-5.5万年,简称丹人)是一支已灭绝的古老型人类,与曾经遍布欧洲的尼安德特人(距今约43-4万年,简称尼人)密切相关,是姐妹群关系。他们与现代人之间均存在基因交流。目前,白石崖溶洞遗址是可以确定的两处丹人遗址之一,也是青藏高原上最早的考古遗址之一。 围绕白石崖溶洞遗址出土的2500余件动物骨骼,研究团队开展了传统动物考古学和古蛋白组学的综合研究,鉴定出包括披毛犀、野牦牛、野马、岩羊、最后斑鬣狗等在内的20余个脊椎动物类别,首次揭示了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动物群的组成和变化,并阐释了丹尼索瓦人的动物资源利用策略:丹人具有相对较广的食谱范围,利用的动物种属包括食草类、食肉类、鸟类等动物;从事了剥皮、肢解、剔肉、敲骨吸髓等完整的动物资源加工和消费行为,并且还尝试利用骨骼制作简易工具,显示丹人对所获动物资源进行了充分利用。此外,研究团队利用古蛋白质组学分析,对2000余件缺乏形态鉴定特征的碎骨进行了快速筛选,新发现一件人类肋骨骨化石,进一步的鸟枪蛋白质组学显示此化石属于丹人,结合此前该遗址的地层测年结果和化石出土层位等信息,确定此件新发现的丹人肋骨化石的年龄为距今约4.8-3.2万年,从而将丹人最晚的生存时间从距今约5.5万年拓展至距今约4万年。 此项研究首次揭示了青藏高原丹人的生存策略,并刷新了丹人的最晚生存时间,为理解丹人在青藏高原的活动历史和环境适应行为提供了可靠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