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玉米“智慧株型”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字体: 时间:2024年06月27日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编辑推荐:

  研究成果以“智慧株型促进玉米密植增产(Maize smart-canopy architecture enhances yield at high densities)”为题,于2024年6月12日在《自然》(Nature)期刊上以“文章加速预览”模式线上发表

  


lac1赋予玉米“智慧株型”并促进密植增产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2025027、32330077、91935305)等资助下,中国农业大学田丰教授团队与李继刚教授团队合作在玉米“智慧株型”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在玉米中鉴定到“智慧株型”基因lac1,揭示了光信号动态调控lac1促使玉米适应密植的分子机制,建立了“一步成系”的单倍体诱导编辑技术体系。研究成果以“智慧株型促进玉米密植增产(Maize smart-canopy architecture enhances yield at high densities)”为题,于2024年6月12日在《自然》(Nature)期刊上以“文章加速预览”模式线上发表。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669-6。

  目前,我国玉米单产只有美国玉米单产的60%,与此同时,平均种植密度仅达到美国的67%。因此,增加种植密度是现阶段提高我国玉米单产水平的关键举措之一。然而,密植会引起群体内郁闭,导致群体上部冠层叶片“光饱和”,中下部冠层叶片“光饥饿”,因此上部叶片紧凑、中下部叶片相对舒展的“智慧株型”结构可以最大限度的捕获光能,提高群体的光合作用效率。但目前尚未鉴定到控制玉米智慧冠层的基因。该团队利用田间发现的一个上部叶夹角紧凑、中下部叶夹角相对舒展的自然突变体材料,发现了智慧株型基因lac1。连续4年4个地点的小区产量试验表明,lac1能够有效平衡群体内植株间的竞争,通过改善群体内光分布提高密植群体的净光合作用速率,最终实现玉米密植增产。

  该团队结合大量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发现,前期鉴定到的调控玉米叶夹角的关键转录因子RAVL1直接激活lac1的表达,而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群体内的红光:远红光的比例(R/FR)降低,光受体蛋白phyA与RAVL1互作促进RAVL1的降解,削弱了RAVL1对lac1的激活作用,最终表现出高密度条件下玉米叶夹角减小的遮荫响应。在lac1突变体中,phyA-RAVL1介导的光信号通路被阻断,从而削弱lac1突变体对遮荫的响应,表现出适应密植的优势。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突破单倍体诱导系遗传转化,建立了基因编辑技术与单倍体诱导耦合的“一步成系”技术体系,从而在20个自交系中实现了对lac1的纯合诱导编辑。

  综上,“上紧下松”的lac1智慧株型优化了冠层内的光分布、增强了密植群体的光合效率;同时,lac1对遮荫响应的削弱增强了玉米群体的耐荫性,实现了形态改良和生理适应协调统一,促进了玉米群体密植增产。该研究建立的玉米“一步成系”单倍体诱导编辑技术体系为商业品种快速定向修饰、多性状协同改良、野生种从头驯化等提供了强大工具。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