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清见/王彦青/吴瑞琪团队揭示跨膜通道样蛋白TMC6介导伤害性热感知新机制

【字体: 时间:2024年06月19日 来源: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编辑推荐:

   2024年6月18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韩清见研究员联合王彦青、吴瑞琪课题组,在《细胞发现》(Cell Discovery)杂志发表题为“TMC6 Functions as a GPCR-like Receptor to Sense Noxious Heat Via Gαq Signaling(TMC6作为GPCR样受体通过Gαq信号介导伤害性热感知)”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跨膜通道样蛋白6(transmembrane channel-like proteins 6, TMC6)在感知伤害性热中的重要作用及特殊作用机制

  

温度感知对生物的生存、繁衍至关重要,一些极端温度刺激不仅会导致组织损伤、引发痛感,甚至会危及生命。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生物体演化出了精妙的温度感知系统,以进行自我保护。对温度感知受体的研究,以往多以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TRP)超家族为主。值得关注的是,缺失相关TRP通道并不会完全丧失对某些温度的感知能力,这提示我们仍有未知的温度受体及温感机制值得深入发掘。

2024年6月18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韩清见研究员联合王彦青、吴瑞琪课题组,在《细胞发现》(Cell Discovery)杂志发表题为“TMC6 Functions as a GPCR-like Receptor to Sense Noxious Heat Via Gαq Signaling(TMC6作为GPCR样受体通过Gαq信号介导伤害性热感知)”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跨膜通道样蛋白6(transmembrane channel-like proteins 6, TMC6)在感知伤害性热中的重要作用及特殊作用机制。

该研究构建了TMC6基因敲除小鼠及在初级感觉神经元中特异性敲除TMC6的条件性敲除小鼠,发现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中的TMC6可介导对伤害性热的感知。基于结构分析和蛋白互作预测,作者进一步采用钙成像、电生理及药理学手段观察到:TMC6作为GPCR样受体启动下游信号,通过Gαq-PLC-IP3R-Ca2+通路介导内质网钙释放,以响应伤害性热刺激,表明TMC6可作为GPCR样受体与G蛋白的α亚基Gαq偶联。这一研究不仅为温度受体增加了新成员,还揭示了一种新的温度感知机制,也为临床上痛温觉异常相关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靶点和思路。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张琛、童芳和周斌为本课题的共同第一作者,韩清见研究员、王彦青教授和吴瑞琪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肖雷研究员、浙江大学徐贞仲教授和天津大学祝诚教授同为本文作者,共同作者还有贺明栋、刘帅、周潇萌、马强、冯天宇、杜婉洁、杨欢、徐浩等同学。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重大专项、张江实验室等基金支持。

TMC6通过Gαq-PLC-IP3R-Ca2+通路介导伤害性热感知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038/s41421-024-00678-9

供稿人:张琛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