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鱼类救援计划失败

【字体: 时间:2024年05月21日 来源:Science Advances

编辑推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在争论高度濒危鱼类的最佳管理计划。

  


据《Science Advances》5月1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称,由于中国长江上的大坝,包括标志性的中华鲟在内的五种鱼类已经灭绝或即将灭绝。这一发现再次引发了中国科学家关于拯救长江物种的最佳方式的长期争论,一些人说分析是有缺陷的。

长江是一条长达6300公里的水道,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流经中国11个省。但在过去的50年里,在黄河的干流和支流上建造了6座大型水电站和2.4万多座小型水电站,更多的水电站还在规划中。

修建水坝是为了帮助发电,提供防洪,并使河流更容易航行。但是水坝会阻碍洄游鱼类并破坏它们的栖息地。为了减轻大坝的影响,自1982年第一座大坝建成以来,已经实施了各种形式的鱼类救援方案。

位于北京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Huang Zhenli和他的同事Li Haiying开发了一种分析工具,可以模拟长江大坝对鱼类种群的影响。

他们重点研究了五个标志性物种: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中国白鲟(Psephurus gladius)、长江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和大嘴青铜鲟(Coreius guichenoti)。

在进行分析时,白鲟已经灭绝了。扬子江中华鲟只能通过人工饲养项目存活。中华鲟濒临灭绝。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将长江胭脂鱼列为易危物种,而青铜鲟则列为濒危物种。研究人员的模型发现,到2030年,这五个物种将完全灭绝或在野外灭绝。

香港大学(University of Hong Kong)退休的淡水生态学家David Dudgeon表示,这项研究有助于确定大坝对五种物种的影响,尤其是对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中国吸鱼。Dudgeon认为该报对长江放水的批评是“有充分根据的”。他说:“绝对没有证据表明放养鲟鱼增加了野生种群,尽管放养了数百万条鲟鱼幼鱼……而且这种做法已经持续了很多年。”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研究人员都相信这项研究。武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保护研究员Wei Qiwei表示,作者的工作“值得鼓励”,但他不同意他们的结论。

Wei是2020年一篇宣布中华白鲟灭绝的论文的合著者,他说,到2030年所有物种将灭绝或接近灭绝的预测是不可靠的,因为分析中的参数是不确定的,很难量化。

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淡水生态学家Xie Ping也认为,从这些模型的发现中得出明确的结论可能还为时过早。“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覆盖更多地理区域的更多鱼类,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优化其参数,”Xie说。

“六个判断”

这篇论文的作者将这五种鱼类的灭绝归咎于水坝,以及缺乏专门的洄游鱼类绕过水坝的通道——被称为鱼梯。

Huang说:“为了防止更多的洄游鱼类在中国灭绝,与大坝有关的鱼类救援计划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鱼类数量的持续下降,中国加大了对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2021年,它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捕鱼禁令,并增加了人工养殖的幼鱼的放养。在中华白鲟被宣布灭绝后,位于长江上游金沙江上的武东德水电站于2020年投入运营。

然而,作者说这还不够。他们描述了这些鱼类保护运动的“六个错误判断”,包括过度捕捞是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重新放养是减轻大坝影响的“可行策略”。

Wei和他的团队领导了目前保护计划背后的科学研究。他说,大坝对鱼类的影响是存在的,但“人们不能忽视其他因素,比如过度捕捞。我相信,如果早30年在长江实行10年禁捕,白鲟就不会灭绝。中华鲟、长江鲟和长江胭脂鱼也不会如此接近灭绝。”

至于从人工繁殖种群中重新放养,他将其描述为中华鲟和长江鲟“最重要的保护和恢复任务”。

IHB研究人员于2023年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2017年在赤水河(长江的上游支流)实施的试捕禁令是“促进鱼类资源恢复的有效措施”。

渥太华卡尔顿大学专门研究鱼类生态学和保护的生物学家Steven Cooke说,以科学为基础的重新放养在北美的白鲟(Acipenser transmontanus)等案例中“相当有效”。“但如果栖息地退化,鱼类无法完成它们的生命周期,那么放养的鱼类可能无法生存。”

鱼道或高速公路

Xie强调,对于像鲟鱼这样的大型长寿物种来说,保护工作“非常困难”。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物种。野外生活在中国长江葛洲坝下方。该物种历史上被过度捕捞。在20世纪70年代,该物种的总产卵数量估计为10000个,但在2005-2007年间,中华鲟的总产卵量估计为203-257个。该数据表明,在37年期间,产卵总数减少了97.5%。1981年葛洲坝大坝的建设阻止了该物种的迁徙路线,使其无法到达河流上游的产卵场。只剩下一个产卵场(4千米长的河流),位于葛洲坝水坝下方。此外,2003年,三峡大坝建在葛洲坝大坝上游40千米处。这改变了水温状况(降低了河流在秋季和冬季的水位)并影响了水温。1983年至2007年期间,超过900万尾半成年鱼(包括幼鱼)被释放到长江以增加数种数量,但对野生种群的贡献被认为不到10%。因此,该物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被评估为极度濒危物种。 [2]夏秋两季,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中华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千米的溯流搏击,才回到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厘米左右,又携带它们旅居外海。它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在江河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

Xie说“中华鲟幼年时在海边觅食和生长,并向长江上游洄游3200多公里进行繁殖。它们至少花了1000万年到2000万年来适应这样一个周期,它们无法适应人类在这几十年里造成的巨大变化。”

鱼梯可能不足以拯救鲟鱼。“欧洲和北美的鱼类通道主要是为相对较小的鱼类设计的,比如鲑鱼。但鲟鱼大多体型庞大,需要很大的空间在河里游泳,”Xie说。他说:“只有不到2%的鲟鱼能够成功地通过水坝中的鱼类通道。”

Dudgeon说,即使鱼梯起作用,大坝中静止的水也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线索来引导鱼逆流而上完成迁徙。

他补充说,在下游的旅程中,成鱼和幼鱼都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通过水坝,找到鱼梯并安全下降。

一些国家,如美国、法国和英国,已经开始拆除大坝,重建通道。当移除不可行或鱼梯无效时,Xie和他的同事在2023年的一篇论文中建议,在水电站大坝周围修建类似河流的侧渠是恢复鲟鱼迁徙路线和提供替代栖息地的“最佳方式”。他们指出,在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已经观察到这种成功的案例。

由于有这么多的复杂因素,改善长江鱼类的状况“将是一项挑战”。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