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睡眠、生物钟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字体: 时间:2024年02月21日 来源:AAAS

编辑推荐:

  根据对最近研究证据的一项新综述,我们的睡眠和内部生物钟问题会引发或恶化一系列精神疾病。今天(2月19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这篇综述建议,更好地理解睡眠、昼夜节律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可以开启新的整体治疗方法,以缓解心理健康问题。

  

根据对最近研究证据的一项新综述,我们的睡眠和内部生物钟问题会引发或恶化一系列精神疾病。

今天[2月19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这篇综述建议,更好地理解睡眠、昼夜节律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可以开启新的整体治疗方法,以缓解心理健康问题。

该研究的资深作者、南安普敦大学的萨拉·l·切拉帕博士说:“睡眠-昼夜节律紊乱是每一类精神疾病的规律,而不是例外。”“睡眠障碍,如失眠,在精神疾病的发展和维持中得到了很好的理解,但我们对昼夜节律障碍的理解滞后。

“了解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是很重要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开发和应用有利于患者睡眠和心理健康症状的睡眠-昼夜节律干预措施。”

来自南安普顿大学、伦敦国王学院、斯坦福大学和其他机构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研究了睡眠和昼夜节律因素的最新证据,重点关注患有精神疾病的青少年和年轻人。这是人们患精神健康障碍的风险最大的时期,也是睡眠和昼夜节律可能受到干扰的时期。

失眠在精神疾病患者中比在普通人群中更常见——在缓解期、急性发作期,尤其是在早期精神病患者中,超过一半的人难以入睡和保持睡眠。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情绪障碍患者同时患有失眠和嗜睡症,患者在晚上很难入睡,但在白天更困。同样比例的精神病患者也经历过这种睡眠障碍的组合。

与此同时,少数关于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CRSWD)的研究表明,32%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比平时晚睡晚醒(这种情况被称为延迟睡眠-觉醒阶段障碍)。据报道,在躁狂发作时,生物钟过程(如内源性皮质醇节律)提前7个小时,而在抑郁期,生物钟会晚4到5个小时。治疗成功后,时间正常化。

机制是什么?

研究人员研究了精神疾病中睡眠昼夜节律紊乱的可能机制。在青春期,我们睡眠方式的生理变化与行为变化结合在一起,比如熬夜、上学时少睡、周末睡懒觉。

来自伦敦国王学院的尼古拉斯·迈耶博士是这项研究的共同负责人,他说:“睡眠时间和时间的变化会导致我们的生物钟和睡眠-觉醒节奏不协调,从而增加睡眠障碍和不良心理健康后果的风险。”

研究人员还研究了基因、光照、神经可塑性和其他可能因素的作用。那些有基因倾向于在休息和清醒阶段之间活动水平变化减少的人更有可能经历抑郁、情绪不稳定和神经质。人口水平的调查显示,自我报告的户外活动时间与情绪障碍的可能性较低有关。睡眠被认为在大脑形成新的神经连接和处理情感记忆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新的治疗方法

斯坦福大学的Renske Lok博士是这项研究的共同负责人,他说:“针对睡眠和昼夜节律风险因素,为开发新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提供了机会。”其中一些是人口层面的考虑,比如上学和上班的时间,或者改变建筑环境以优化光照。其他则是针对个人昼夜节律参数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干预措施。”

失眠症认知行为疗法(CBT-I)已被证明可以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创伤症状。

在单极和双相抑郁症中,与安慰剂相比,光疗法(早晨起床时进行)是有效的。与药物联合使用也比单独使用药物更有效。其他研究结果表明,光线对治疗围产期抑郁症是有效的。

服药、吃饭和锻炼的时间也会影响昼夜节律。晚上服用褪黑素可以帮助患有延迟睡眠-觉醒阶段障碍的人将他们的生物钟提前到更传统的睡眠模式,并且可能对共病精神疾病有有益的影响。夜班工作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但在白天而不是晚上吃东西可能会有所帮助,研究表明白天吃东西可以预防情绪障碍。

该综述还指出了创新的多组分干预,如睡眠和昼夜节律功能障碍的跨诊断干预(Trans-C)。它将解决睡眠和昼夜节律不同方面的模块结合到一个适用于一系列精神健康障碍的睡眠健康框架中。

Chellappa博士说:“总的来说,心理健康研究准备利用睡眠和昼夜节律科学的非凡进步,并将其转化为对精神疾病的更好理解和治疗。”

这项研究由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资助。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