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王茜团队结合人颅内电刺激和单神经元记录技术揭示可预测视觉意识的刺激前神经元活动指标

【字体: 时间:2024年12月17日 来源: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编辑推荐:

   近期,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方方-王茜团队在《Brain Stimulation》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Prestimulation neuronal activity predicts visual awareness of phosphene elicited by intra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的研究论文

  

视觉意识(visual awareness)不只是被动接受环境刺激的输入,它源自外部输入刺激与大脑状态的复杂互动。大脑在刺激发生前的状态,尤其是皮层的兴奋性,对我们如何有意识地感知接近阈值的刺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评估皮层兴奋性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是测量神经元在刺激前的自发动作电位。然而,在以人类为对象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只能通过非侵入性脑成像技术间接推断皮层兴奋性。因此,人类大脑中在刺激发生前能预测视觉意识的神经元活动模式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近期,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方方-王茜团队在《Brain Stimulation》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Prestimulation neuronal activity predicts visual awareness of phosphene elicited by intra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的研究论文。团队结合颅内电刺激(intra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ES)和颅内微电极记录技术(microwire recording),采用临界阈值颅内电刺激范式(near-threshold iES paradigm)[1],探讨了刺激前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和局部场电位状态如何影响人类的视觉意识。

该研究在一名大脑右侧V1区域植入宏微电极的患者身上进行。首先,如图1所示,研究团队发现在与微电极邻近的宏电极对施加电刺激可以诱发患者的光幻视,且经过测量电刺激所诱发的光幻视位置与微电极记录到的V1神经元的感受野大致相符,这个现象与前人研究一致[2]。随后,团队进一步测定了可以诱发光幻视的最小电流强度,即光幻视的临界阈值(phosphene threshold)。


图1. 颅内电刺激V1诱发光幻视与附近单神经元感受野测量。(A)宏-微电极示意图;(B)颅内电刺激V1诱发光幻视图示。电刺激宏电极对(X01-X02)时(上图),患者主观报告并绘制所看到黑色光幻视(下图);(C)微电极所记录到V1神经元感受野结果。

接着,以光幻视的临界阈值为恒定电流强度,研究团队一共对微电极临近的宏电极对施加了10个试次电刺激。如图2B和C所示,患者一共在7个试次中报告知觉到光幻视(有意识),而另外3个试次没有知觉到光幻视(无意识)。团队进而发现,在iES出现前的10至8秒内较低的神经元自发活动和较高的theta波段(4-7 Hz)活动以及iES出现前的3至2秒内较高的神经元自发活动和较低的gamma波段(30-59 Hz)活动可以预测患者觉知到光幻视。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V1区神经元在近阈限电刺激出现前的两个关键时期的兴奋性可以预测视觉意识,并同时揭示了刺激出现前theta波段和gamma波段不同反应强度在促进视觉意识中的不同作用。这些发现支持了视觉感知的动态模型,表明自发神经活动的缓慢变化调节了对相同物理刺激不同的主观体验,从而增强了我们对意识神经基础的理解。


图2. 临界阈值颅内电刺激实验结果。(A) 临界阈值颅内电刺激范式示意图。研究团队通过给微电极临近的宏电极对施加临界光幻视强度电刺激,同时记录患者主观报告的行为结果和微电极的场电位和动作电位活动;(B)可见试次和不可见电刺激试次图示。透明黄色区域表示iES的时间段;(C)V1神经元在光幻视可见试次和不可见试次中的动作电位发放差异;(D)V1不同频段场电位在光幻视可见试次和不可见试次中的强度差异。 本文

第一作者为王茜副研究员、课题组博士生陈冠鹏以及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王雄飞副教授。通讯作者为方方教授与王茜副研究员。课题组博士生杨若霖、北京体育大学罗路博士、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丁浩然副主任医师、滕鹏飞主治医师、王静主治医师、赵萌副主任医师、栾国明教授以及昆明三博脑科医院的何磊洁医师和任杰主任医师做出重要贡献。本研究获得了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2022ZD0204802,2022ZD02048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30053, 32171039)等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 Van Vugt B, Dagnino B, Vartak D, Safaai H, Panzeri S, Dehaene S, Roelfsema PR. The threshold for conscious report: signal loss and response bias in visual and frontal cortex. Science 2018; 360(6388): 537–42.

[2] Winawer J, Parvizi J. Linking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human primary visual cortex, size of affected cortical area, neuronal responses, and subjective experience. Neuron 2016; 92(6): 1213–9.

原文链接:https://www.brainstimjrnl.com/article/S1935-861X(24)00039-1/fulltext


2024-12-16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