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科研速递|复旦上医2024年11月科研成果一览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4年12月12日 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编辑推荐:
近期,复旦上医科研团队取得了多项突破。让我们一起看看2024年11月的科研成果吧~
近期,复旦上医科研团队取得了多项突破。敲黑板!一起看看2024年11月的科研成果吧~
以下成果据学校、上海医学院官网等整理。
陈仁杰、牛越团队与中日友好医院研究团队合作揭示颗粒物短期暴露对慢阻肺病急性加重的影响
2024年11月7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仁杰教授,牛越青年研究员与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杨汀教授研究团队联合开展了一项全国性的病例交叉对照研究,评估大气污染短期暴露对慢阻肺病患者症状急性加重的影响。研究结果发表在呼吸医学期刊Chest上。
论文地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12369224007451?via%3Dihub
刘星、马兰团队发现跨脑半球神经连接介导负性情绪和相关记忆形成
2024年11月8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脑科学研究院、脑功能与脑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刘星教授、马兰教授合作研究发现,小鼠脑内基底外侧杏仁核(BLA)神经元,通过连接左右两侧脑半球的前连合(Anterior Commissure,AC)投射到对侧脑半球的伏隔核(NAc),这一跨脑半球神经环路与同侧神经环路的功能相反,介导恐惧、厌恶类负性情绪及逃避行为的产生。这一重要发现以“The interhemispheric amygdala-accumbens circuit encodes negative valence in mice”(《杏仁核至对侧脑半球伏隔核神经环路编码负性情绪效价》)为题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
论文地址:https://www.science.org/stoken/author-tokens/ST-2244/full
余宏杰团队识别全球季节性流感的流行特征和传播关键区域
2024年11月8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宏杰教授团队关于季节性流感的全球时空传播动态及驱动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以“COVID-19 pandemic interventions reshaped the global dispersal of seasonal influenza viruses”为题,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该研究识别了全球季节性流感的流行特征和传播关键区域,明确了针对COVID-19的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对区域流感病毒进化/循环独立性的影响,以及大流行后流感传播模式的稳健恢复以及新型流感毒株起源地的不确定性,强调了加强呼吸道病原体的病毒学和基因监测、及时调整疫苗接种策略和监测方向的重要性。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q3003
余宏杰团队在全球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领域取得进展
2024年11月8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宏杰教授团队在全球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以“Global landscape of COVID-19 vaccination programmes for older adults: a descriptive study”为题,在线发表在《柳叶刀-老龄健康》(The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该研究从疫苗研发、分配,以及医疗卫生系统承载能力等多维度总结了当前全球老年人新冠疫苗的接种政策、现状和需求,强调了建立健全及时的接种数据报告系统的重要性。
论文地址: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hl/article/PIIS2666-7568(24)00172-7/fulltext
迟喻丹与舒友生团队、秦智勇团队与合作者联合破解胶质瘤引发癫痫的隐秘链路
2024年11月11日,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迟喻丹研究员与舒友生教授团队,华山医院秦智勇教授团队及华东师范大学田阳教授团队,联合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Neuron上发表了一项题为“Potassium Ion Channel Modulation at Cancer-Neural Interface Enhances Neuronal Excitability in Epileptogenic Glioblastoma Multiforme”的成果。研究发现肿瘤与神经元之间的通讯受离子稳态失衡的显著影响,尤其是在致痫性GBM患者中,钾离子通道KCND2的异常高表达及其空间分布变化显著增强了肿瘤边缘神经元的兴奋性。这一发现揭示了钾离子通道在肿瘤-神经界面中的关键作用,并为癫痫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论文地址:https://www.cell.com/neuron/abstract/S0896-6273(24)00737-2
孙域课题组利用多种光化学反应实现去甲花群海葵碱的简洁合成
2024年11月11日,复旦大学药学院孙域课题组开发了光反应赋能的去甲花群海葵碱高效合成路线,相关成果以“Concise Synthesis of Norzoanthamine Enabled by a Set of Photochemical Transformations”为题,在线发表于期刊《美国化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研究实现了去甲花群海葵碱类海洋天然产物的高效、简洁合成,其合成步骤仅需16步,较现有路线36-47步显著缩短,合成总效率为5.4%,合成规模>0.2g。
论文地址: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4c14081
余科达团队发现“腔面型”乳腺癌精准免疫治疗新突破
2024年11月12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余科达教授团队在《临床研究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发布的一项研究首次证实,酪胺饮食或可增敏“腔面型”乳腺癌对免疫治疗的响应。团队基于中国乳腺癌基因组图谱(CBCGA,351例)队列,并以既往多个大型肿瘤学研究项目作为验证队列开展研究。项目深入剖析“腔面型”乳腺癌的免疫微环境特征,研究成果有望改变免疫调节治疗对该类乳腺癌疗效不佳的困境,为“腔面型”乳腺癌免疫治疗带来全新认知和治疗路径。
论文地址:https://www.jci.org/articles/view/183656
程净东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核糖体蛋白翻译调控新机制
2024年11月12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程净东课题组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Rachel Green教授课题组合作在《欧洲分子生物学杂志》(EMBO Journal)杂志上以长文的形式发表了 “LARP1 binds ribosomes and TOP mRNAs in repressed complexes”的研究文章,揭示了核糖体蛋白翻译调控的全新机制。研究人员通过蔗糖梯度密度离心分离核糖体,并结合Nanopore三代测序技术,精准地观察到TOP mRNA与核糖体可以形成TOP-40S和TOP-80S两种核糖体复合物,且这两种复合物的形成依赖于LARP1,而非mTOR信号通路。
论文地址:https://www.embopress.org/doi/full/10.1038/s44318-024-00294-z
张文宏团队首次揭示不同长新冠亚型的多维组学分子特征全景
2024年11月15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张文宏教授团队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题为“Integrated multi-omics characterization across clinically relevant subgroups of long COVID ”(《基于多组学联合分析的长新冠临床亚分型特征》)的论文。该研究通过大规模的蛋白转录组及代谢组学的联合分析,确定了长新冠不同临床亚型的多组学免疫代谢特征,找到了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研究创新性描绘了长新冠不同临床亚型之间的同质性及异质性的免疫代谢特点,为长新冠的临床诊治新思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论文地址:https://academic.oup.com/ns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sr/nwae410/7901366?login=true
刘杰、骆菲菲团队发现仿生人参皂苷Rg3紫杉醇在肿瘤精准治疗中的应用
2024年11月15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刘杰教授、骆菲菲研究员团队在《临床研究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发表了题为“Rg3-lipo biomimetic delivery of paclitaxel enhances targeting of tumors and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仿生人参皂苷Rg3紫杉醇递送体系的肿瘤及免疫双靶向效能》)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发现,与传统脂质体相比,Rg3-lipo载药稳定性更强,能有效避免被外周吞噬细胞非特异性清除。装载紫杉醇的Rg3-lipo(PTX-Rg3-lipo)通过抑制MDSC糖酵解以下调转录因子c-Maf/Mafb的表达,削弱MDSC的免疫抑制,重塑肿瘤抑制性免疫微环境,实现肿瘤杀伤与免疫调节的双重靶向功能,进而增强PTX-Rg3-lipo的抗肿瘤疗效。
论文地址:https://www.jci.org/articles/view/178617
唐淑妍、张锋团队揭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关键致病基因MGA
2024年11月15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唐淑妍、张锋团队联合山东大学陈子江院士团队等多个合作团队,在国际期刊《临床研究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在线发表了题为“MGA loss-of-function variants cause 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1027例POI患者以及2733例对照女性的全外显子组测序数据,首次对全基因组范围内近2万个蛋白编码基因进行了关联分析,鉴定出高频POI致病基因—MGA,为POI的病因解析和干预提供了新靶点。
论文地址:https://www.jci.org/articles/view/183758
卢国栋团队合作揭示ACSL4在肝癌靶向治疗中的新角色
2024年11月19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卢国栋教授,携手广西医科大学周静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彭涛主任医师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Hooi SC教授,组成多学科团队,在《实验与临床癌症研究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The prognostic role of ACSL4 in postoperative adjuvant TACE-treated HCC: implications for therapeutic response and mechanistic insigh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长链脂肪酸辅酶A合成酶4(ACSL4)在肿瘤细胞存活中的分子机制,并发现ACSL4在肝癌TACE治疗中的有望作为预测标志物,指导不同的肝癌治疗方案,从而实现个性化精准治疗。
论文地址: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563427/
毛颖团队合作发现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治疗新方法
2024年11月21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教授团队联合海军军医大学刘建民教授团队牵头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液体栓塞材料治疗非急性硬膜下血肿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研究证实,辅助性脑膜中动脉栓塞结合传统治疗对比单纯传统治疗并未在减少血肿复发或进展方面显示出统计学差异,但却能够显著降低无需钻孔的症状性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血肿进展率;在将血肿复发或进展导致的神经系统相关死亡患者纳入首要终点时,辅助性脑膜中动脉栓塞可以显著降低所有症状性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复发与进展率。
论文地址: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401201
郁金泰、毛颖团队联合程炜、冯建峰团队绘制人类健康与疾病蛋白质组图谱
2024年11月22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毛颖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程炜、冯建峰团队联合攻关全面绘制了人类健康与疾病蛋白质组图谱,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方法,构建疾病诊断预测模型,发现了26个药物治疗新靶点,为精准医疗和新药开发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相关成果以“Atlas of the plasma proteome in health and disease in 53,026 adults”(《健康与疾病血浆蛋白质组图谱》)为题发表于《细胞》(Cell)杂志。
论文地址: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4)01268-6
陈仁杰、阚海东课题组开展多国研究揭示洪水事件对婴儿的死亡风险和疾病负担
2024年11月23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仁杰教授、阚海东教授课题组开展了一项多国家流行病学研究,定量评估非洲国家洪水暴露对婴儿死亡的影响。研究成果以“Burden of infant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flood in 37 African countries”为题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结果强调了洪水影响婴儿死亡的中长期效应,为灾害应对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和政策窗口。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4561-y
王红艳教授团队合作揭示心脏内皮细胞发育机制研究新进展
2024年11月25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王红艳教授课题组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沈键锋教授,在国际学术期刊《临床研究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发表了题为“Elevated microRNA-187 causes cardiac endothelial dysplasia to promote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through inhibition of NIPBL”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心脏内皮细胞专一性高表达的miR-187在诱导先天性心脏病发生中的关键调控作用。
论文地址:https://www.jci.org/articles/view/178355
沙先谊、赵静、王鹤研究员团队合作设计仿生纳米马达
2024年11月26日,复旦大学药学院沙先谊教授、附属闵行医院赵静教授和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王鹤研究员团队合作设计了一种仿生纳米马达,高效促进神经保护剂的脑内深度输送并有效抑制神经细胞的铁死亡,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治疗提供了新策略。该研究以“Biomimetic Nanomotors for Deep Ischemia Penetration and Ferroptosis Inhibition in Neuroprotective Therapy of Ischemic Stroke”为题在线发表于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论文地址: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ma.202409176
陈飞团队揭示磷酸酶PP1和PP2A在转录调控中的差异功能
2024年11月26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陈飞课题组在《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在线发表题为“The phosphatase PP1 sustains global transcription by promoting RNA polymerase II pause relea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PNUTS-PP1复合物在调控转录暂停中的关键作用和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两种高丰度磷酸酶PP1和PP2A在转录调控中截然不同的功能。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016/j.molcel.2024.10.046
肖雷课题组合作研究揭示穹窿下器官神经元抵抗外周炎症诱导焦虑情绪的神经机制
2024年11月27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脑功能与脑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肖雷课题组和中山医院麻醉科钟静副教授合作研究揭示了穹窿下器官(SFO)神经元在抵抗外周炎症诱导的焦虑情绪中的作用和神经环路机制。该研究以“Projections from subfornical organ to 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 modulate inflammation-induced anxiety-like behaviors in mice”(《穹窿下器官到终纹床核的神经投射调节小鼠炎症诱导的焦虑样行为》)为题,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
论文地址: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p9413
韩清见团队揭示老年性瘙痒新机制
2024年11月27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韩清见研究员联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张昕教授,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PLOS Biology)上发表题为“Elevated vesicular Zn2+ in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expressing the transporter TMEM163 causes age-associated itchy skin in mice(《表达转运蛋白TMEM163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囊泡锌离子水平升高导致老年性瘙痒》)”的研究论文,揭示了锌离子转运蛋白163(Transmembrane protein 163, TMEM163)在调控慢性瘙痒的作用机制。此研究将为解释干皮病或皮肤老化等病理条件下慢性瘙痒的增强、痒觉敏化和异痒敏的发生提供新的理论,同时为慢性瘙痒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论文地址:https://journals.plos.org/plosbiology/article?id=10.1371/journal.pbio.3002888
付伟教授团队报道用于银屑病治疗的新型RORγt反向激动剂
2024年11月29日,复旦大学药学院付伟教授团队在药物化学期刊《药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发表了一篇题为“Discovery of Novel N-Sulfonamide-tetrahydroquinolines as Potent Retinoic Acid Receptor-Related Orphan Receptor γt (RORγt) Inverse Agonists for the Treatment of Psoriasis”的研究论文,通过五轮构效关系研究,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N-磺酰胺-四氢喹啉化合物,并从中筛选出了体外活性显著的化合物5a,该化合物在小鼠银屑病模型中展现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论文地址: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ma.20240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