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韩清见团队揭示老年性瘙痒新机制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4年11月29日 来源: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编辑推荐: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韩清见研究员联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张昕教授,在《PLOS Biology》杂志上发表题为“Elevated vesicular Zn2+ in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expressing the transporter TMEM163 causes age-associated itchy skin in mice(表达转运蛋白TMEM163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囊泡锌离子水平升高导致老年性瘙痒)”的研究论文,揭示了锌离子转运蛋白163(Transmembrane protein 163, TMEM163)在调控慢性瘙痒的作用机制
瘙痒是一种能诱发搔抓欲望或搔抓反射的不愉快感觉。急性瘙痒一般病因明确,处理简单;而慢性瘙痒病因复杂,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慢性瘙痒成人发病率为10%以上,其中老年人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慢性瘙痒会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但由于机制不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亟需对其机制深入研究,寻找潜在的药物设计靶点。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韩清见研究员联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张昕教授,在《PLOS Biology》杂志上发表题为“Elevated vesicular Zn2+ in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expressing the transporter TMEM163 causes age-associated itchy skin in mice(表达转运蛋白TMEM163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囊泡锌离子水平升高导致老年性瘙痒)”的研究论文,揭示了锌离子转运蛋白163(Transmembrane protein 163, TMEM163)在调控慢性瘙痒的作用机制。该研究发现在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有一群表达囊泡Zn2+转运蛋白TMEM163的神经元,该类群神经元选择性地与脊髓背角NPY+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形成单突触连接,通过释放Zn2+调节脊髓NPY+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在衰老和干皮病状态下,TMEM163的表达和储存在TMEM163+神经元末梢的囊泡Zn2+的浓度显著增加。当外界触觉刺激后,更多的Zn2+释放至突触间隙,从而抑制脊髓NPY+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性,使瘙痒传递神经环路去抑制,最终导致慢性瘙痒的发生。此研究将为解释干皮病或皮肤老化等病理条件下慢性瘙痒的增强、痒觉敏化和异痒敏的发生提供新的理论,同时为慢性瘙痒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童芳、刘帅和张琛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韩清见研究员和无锡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张昕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复旦大学宫晔教授和屈前辉研究员、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李昌林研究员、江西省人民医院潘海莉教授,以及顾希成、杨欢、周斌、王芸芸、陈剑威等多位同学为本文的共同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高水平地方大学创新研究团队、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重大项目、张江实验室和上海脑科学与类脑技术研究中心临港实验室、江苏省杰出医学专家项目、江苏省卫生健康创新团队项目的资助与支持。
供稿人:童芳
原文链接:https://journals.plos.org/plosbiology/article?id=10.1371/journal.pbio.3002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