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ports | 基因组所萧玉涛团队揭示玉米螟基因组结构变异...

【字体: 时间:2024年11月27日 来源: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

编辑推荐: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萧玉涛团队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Landscape of structural variants reveals insights for local adaptations in the Asian corn borer”的研究论文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萧玉涛团队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Landscape of structural variants reveals insights for local adaptations in the Asian corn bor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构建首个亚洲玉米螟图形泛基因组(v1.0)、群体转录组、QTL定位等方法,揭示了基因组的结构变异(SVs)在适应性进化中的作用。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俗名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世界性的玉米主要害虫,广泛分布于东亚、南亚及大洋洲地区。亚洲玉米螟可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分,可造成产量损失10%~15%,严重发生时可达30%~50%。与此同时,由于其为害导致的次生霉菌还导致严重的玉米品质下降。亚洲玉米螟近年来已被农业部列为一类重大农业害虫,解析其适应性机制的科学问题是有效防控的关键。


基因组变异包含了小的单核苷酸变异(SNP)和较大的结构变异(SVs)。如果将基因组视作一部庞大的文学作品,单核苷酸变异就像是其中微小的字词或标点的差异,而SVs则体现为句子和段落的变化(包括插入、删除、重复和倒位等)。相较之下,SVs对表型多样性和物种适应性进化的影响更加显著,其研究也更具科学意义。


图1 | 亚洲玉米螟南方群体与北方群体的基因组样本的采集


本研究以高质量的North (HF)作为骨架基因组,构建了首个亚洲玉米螟的图形泛基因组(v1.0)。分析发现超过50%的SVs是来源于转座子,并且根据SVs与基因的距离,研究发现57.53%的SVs可能会影响基因表达,表明位于顺式区域的SVs的重要性。


图2 | 亚洲玉米螟转录调控热点区域


为了进一步探明SVs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将亚洲玉米螟幼虫头部进行转录组测序,而其他部分进行基因组重测序。运用群体转录组的方式,绘制了亚洲玉米螟的SVs调控基因表达的热点图谱(图2B),发现近端SVs-eQTL存在的信号比远端SVs-eQTL会更显著影响基因表达,进一步说明基因附近的SVs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更为显著。对热点区域分析发现3个转录热点区域能调控超过1000个基因的表达。分析第一个热点区域,发现该区域的基因调控模式展现正相关与负相关(图2E)。将这些基因进行分析,发现控制昆虫滞育的节律通路被显著富集(图2F)。结合群体分析,发现了一个SV出现南北群体的分化,并且位于FTZ-F1转录因子的上游。该SV会显著影响启动子活性,并且会影响幼虫的发育时间。除此之外,其它区域的SV同样存在广泛影响基因表达的情况。综合上述结果表明,SVs是影响基因表达的重要的因素,并且广泛影响适应性的表型。


图3 | SVs在适应性表型的作用


基因组所(大鹏湾实验室)博士后彭炎、毛凯凯(现为广西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张竹亭、硕士生平君芬、靳明辉研究员、硕士生刘欣烨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基因组所(大鹏湾实验室)萧玉涛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以及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团队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24)01279-8


更多阅读:Cell Reports | 基因组所萧玉涛团队揭示超基因控制昆虫滞育发生的机制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