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季节性流感病毒的全球传播动态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4年11月27日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编辑推荐:
图 季节性流感病毒在COVID-19大流行前中后的传播模式改变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130093、82073613、823B2089)等资助下,复旦大学余宏杰教授团队,联合牛津大学Moritz Kraemer教授、比利时鲁汶大学Philippe Lemey教授和皇家兽医学院Oliver Pybus教授团队在季节性流感病毒的全球传播动态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COVID-19大流行的干预措施重塑季节性流感病毒的全球传播(COVID-19 pandemic interventions reshaped the global dispersal of seasonal influenza viruses)”为题,于2024年11月8日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上
图 季节性流感病毒在COVID-19大流行前中后的传播模式改变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130093、82073613、823B2089)等资助下,复旦大学余宏杰教授团队,联合牛津大学Moritz Kraemer教授、比利时鲁汶大学Philippe Lemey教授和皇家兽医学院Oliver Pybus教授团队在季节性流感病毒的全球传播动态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COVID-19大流行的干预措施重塑季节性流感病毒的全球传播(COVID-19 pandemic interventions reshaped the global dispersal of seasonal influenza viruses)”为题,于2024年11月8日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q3003。
流感病毒具有抗原易变性、宿主生态多样性等特征,可引起周期性全球大流行,威胁人类健康。研究流感病毒的全球传播模式对于制定流感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科学意义。COVID-19大流行期间实施的非药物干预措施打破了季节性流感病毒传播的“常态”,但科学界尚未揭示人类行为改变如何扰动全球流感病毒的传播模式。
研究团队整合全球流感病毒流行病学监测数据、基因序列数据和人群航空流量数据,将全球分成了12个区域,在贝叶斯系统动力学的框架下重构了四个时期的季节性流感病毒传播模式,并估计了传播的相关参数和潜在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季节性流感病毒的活动水平和区域间航空流量均经历了“下降后恢复”的过程。在时间异质性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框架下进一步结合基因序列数据,发现区域间航空流量(代表长距离的人群移动)是四个时期全球季节性流感病毒传播的主要驱动因素。通过估计地理进化树中的主干区域,发现COVID-19大流行期间,南亚和西亚分别是维持A型流感和B/Victoria流感病毒循环的关键区域。为评估大流行期间不同流感季的传播强度和传播模式相似性,团队又进一步运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研究了季节性流感病毒传播的恢复。结果发现,COVID-19大流行后期(2023年5月-2024年3月),全球季节性流感病毒传播的模式和强度已基本恢复至大流行前水平(图)。
研究团队以甲型H3N2流感病毒为例,估计了非洲、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毒株循环持久性,发现其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出现显著升高,提示相对独立的进化和循环。通过构建分层贝叶斯回归模型,发现抗原漂移和区域间人群移动与COVID-19大流行期间循环持久性的升高显著相关。最后,评估了近年来每种季节性流感病毒的基因多样性和选择压力,并探讨了B/Yamagata谱系“消失”的潜在原因。
该研究识别了全球季节性流感病毒的流行特征和传播关键区域,明确了应对COVID-19的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对区域流感病毒进化/循环独立性的影响、COVID-19大流行后流感病毒传播模式的稳健恢复以及新型流感毒株起源地的不确定性,强调了加强呼吸道病原体的病毒学和基因监测、及时调整疫苗接种策略和监测方向的重要性,为未来综合应对流感大流行提供了实证依据。